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评论 > 财经评论

用加息治理当前通胀会适得其反

来源:中证网 作者:王建
2010年03月16日08:35

  加息管不住输入型通胀

  为什么货币政策治理不了输入型通胀呢?

  所谓输入型通胀就是由于进口价格上涨引起使用进口原料的国内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相应减少了利润,而企业为了保持合理利润水平,就用提价的办法向市场释放成本上涨压力,由此引起物价上涨。由于这个原因,国内有人认为中国不存在输入型通胀,因为中国是国际大宗产品的最大进口国,如果没有中国的需求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就不会上涨,所以如果硬要说中国存在输入型通胀,那么中国就是也在向世界输出通胀。因此如果管住了中国的货币需求,就可以通过压缩进口需求来制止输入型通胀。

  这种观点错在仍然错误坚持实物产品价格仍然是由对实物产品的供求决定的,犯了“刻舟求剑”的毛病。就拿国际大宗产品贸易中最大的石油来说吧,1998年底还不到10美元一桶,前些年最高曾涨到接近150美元,在这油价狂涨的十年中,国际石油的生产和需求始终没有出现过剧烈波动,世界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也没有过剧烈变化,能说国际油价的上涨是由实际供求引发的吗?事实是,新世纪以来,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虚拟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运动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就是从以往的实物生产领域大规模向虚拟经济领域转移,从生产实物产品为主向生产金融产品为主转变。这个转变在实物产品的生产流通中所引起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把实物产品的生产与流通过程衍生金融化,从而使价格开始脱离实物产品供求而成为衍生金融品的应变量。由于在虚拟资本主义新阶段货币不再与实物产品相对应,而主要是与金融产品相对应,所以货币的虚拟化也使得实物产品供求及其价格,不能再借助货币得到真实的反映。例如,目前全球每年的金融商品交易额是全球GDP的50倍,全球货币年交易额更是全球贸易额的近百倍。

  从广义上讲,股票、债券和各类衍生金融品也是货币,因为它们具有随时变现的能力。美国在2007年的高峰时,包括贷款、股票、债券和衍生金融品在内的金融资产总规模已高达600万亿美元,是本国实物与劳务总产出的60倍。所以,虚拟资本主义时代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货币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它挣脱了作为社会劳动等价物这件原有的外衣,使自己无限膨胀起来。

  但货币的有用性仍在于它能够购买实物产品和劳务,因此货币的膨胀最终仍会导致严重的通胀,所以,发达国家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疯狂创造货币的诀窍之一,就在于他们的货币仍然与发展物质生产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汇率,这就使他们的货币与金融商品,仍然能与发展中国家所创造的实物产品相交换。这样的交换就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产品取得外汇后,又购买了发达国家的金融商品。另一个诀窍就是,通过把国际大宗商品的交易衍生金融化,通过不断拉高大宗商品价格的手段,来分割发展中国家的利润。

  因此,当我们看到中国的实物产品供求已经是世界实物产品供求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能够对国际产品供求与价格产生重要影响的时候,更要看到中国的货币供求也是世界货币供求体系的一部分,当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虚拟资本主义阶段,货币随金融商品的膨胀开始高速度增长的时候,过分地要求中国的货币增长要与实物增长保持一致,能够真实反映实物产品的价值,就不恰当了。事物发展的主流是由事物主体的属性决定的,事物主体的属性发生了变化,事物的主流方向也就发生了变化。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资本与货币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得世界各国的货币体系被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货币与货币资本的主体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因此发达国家进入虚拟资本主义阶段后货币开始脱离实物而不断虚拟化,就引导全球货币体系也不断向虚拟化方向发展,这个发展方向的结果,就是使货币增长的数量不再取决于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增长量,而是取决于虚拟的金融商品的增长量。如果拒绝这个发展方向,仍然力图使本国货币供给量与生产量保持一致,其结果就必然是本国财富的流失。

  举个例子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会这么说。这次美国人为了挽救金融机构而投放了上十万亿美元的货币,如果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保持不变,人民币购买力又与中国的实物资产价值保持不变,则美元这种纸面财富就取得了与中国实物财富同等的价值地位,如果美国人拿美元到中国来购买商品,我们拿到美元后却买不到同等价值的商品,这不是财富外流又是什么呢?

  所以,正是由于进入虚拟资本主义阶段后,发达国家的央行和金融机构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创造出滔天的货币狂潮,使货币的性质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才使得实物产品的供求在价格形成过程中日益显得微不足道。从这个意义上讲,发达国家的央行和金融机构在未来还会用衍生金融工具创造出更多的金融商品这类准货币,也就会有更多的国际货币资本不断涌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这正是中国的输入型通胀会在新世纪以来随新全球化进入到高潮而生的基础,而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脱离基本供求关系而上涨将是长期的事情,中国的输入型通胀也将被长期化。

  有人说次债危机的教训如此深刻,应该使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改弦更张,让货币回归到实物领域,但是发达国家为了维持金融泡沫不彻底破灭,也只能用更大的货币供给量来挽救危机。从实际情况看,自次债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央行共投入了数十万亿美元的救市资金,其中仅美国就超过了10万亿美元。这样的货币狂潮,迟早会引发实物产品价格的狂涨,特别是在金融风暴的警报远未解除、世界主要国家的金融市场前景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巨额国际资本更会把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作为他们牟利的首选领域,输入型通胀会变得愈加严重的背景下,中国的货币紧缩行为更象用一把勺子从太平洋里向外舀水,怎能对抗得了外部的货币汪洋呢!今年美国为了应付衰退,仍然推出了创记录的1.56万亿美元的国债规模,日本为了应付衰退也提出了创记录的92万亿日元的政府赤字,两国最近还都宣布把基准利率仍然保持接近“零”的水平。欧盟则更不用说,由于赤字膨胀,多国的主权信用正在发生危机。这都决定了今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投放量仍然小不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势头就不会止歇。

  如果中国想制止输入型通胀,就得从源头入手,压制住庞大的国际金融资本炒作大宗商品现货与期货的行为,中国显然没有这个能力,紧缩型货币政策就是想管不住国外就管住国内这一头,想在进口价格上涨之后,通过压低国内需求让国内价格涨不上来。但我们是否想过,当进口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的时候,如果不让企业通过提价向市场转移成本上涨负担,其结果只能是减少企业利润。

  利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因此压制利润增长就是压制经济的内生性增长要求。去年以来中国经济能率先反弹,并不是由内生性动力所主导,而是被各级政府平台扩大投资的外生性动力所主导。直到目前,内生性的增长动力仍很不稳固,正处在由内生性动力逐步替换外生性动力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个时候实施强烈货币紧缩,其结果必然是重复上次的错误,即通胀压不下来,增长倒被压下去了,从而不利于中国应对2011年以后可能发生的世界经济二次探底。

  此外,我还要强调我一贯的观点,加息在国际资本流动条件下,已经不是减少货币供给的因素,反而成了增加货币供给的因素。这是因为,如果加息使得人民币的利率水平高于国际其他主要货币,就会引起人民币在美元、日元乃至欧元之间的套息交易,从而放大资本流入规模,迫使由外汇占款增加而形成人民币供给量增长。目前欧元、美元、日元都已对人民币有较大利差,且自去年11月份以来热钱流入又开始明显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继续拉大与主要货币的利差,收到的效果就是政策出发点的反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罗丹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