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同时也蕴含广阔商机。据权威专家测算,全国1.69亿老年人口可撬动1万亿元规模养老产业,但由于目前产品种类少、服务层次低等“软肋”,我国养老产业尚处于“沉睡”阶段,亟待激活。
近年来,有不少专家学者,也包括全国两会代表,不断提出养老产业化这个课题,强烈要求国家早日启动养老产业计划。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让养老迈上产业化“快车”,不仅能解决目前的就业异常紧张难题,拉动疲软的内需,也能促进我国养老事业向前发展。
养老产业这块蛋糕,不但大的出奇,而且也十分诱人。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标准,我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光床位建设就有3000亿元的市场空间,再加上康复设施、培训基地等,还可拉动至少1500亿元的投资;从就业角度来看,我国现有3000万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至少需要1000万个专兼职护理员,而目前全国有资质的养老护理员才2万人,就业空间很大。
尽管养老产业化这项公共政策,不仅商机无限,能助推第三产业化的迅猛发展,而且也得到权威人士的认可,甚至有媒体把它与海洋新兴产业、农业科技产业等并列,视为最赚钱的产业之一,但是,笔者觉得,养老切不能贸然走产业化的道路,养老产业化在我国根本行不通。
一方面,养老产业化不符合我国国情。既然推行养老产业化,说白了,就是赚钱。但是,就目前而言,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是在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不仅是未富先老,而且还面临着历史欠账形成的转轨成本。再考虑到我国的老人历来重尚节俭的消费习惯,基于此,投资者或经营者又怎么可能赚到大钱呢?
与此同时,养老产业化是政府的缺位和失职。现在,有一个理论上的认识误区,就是把我们过去那种公益和福利双重属性的养老制度,视为计划经济的产物,要变革就要走产业化道,即全面推向市场。其实,即便在一些发达国家,养老业也不走完全市场化的路径。譬如,美国的养老业就分为营利性的和非营利性的两类,前者大多为私人公司所办,后者主要由教会兴办,政府则给予部分补贴。所以,我国通过产业化就把整个社会养老问题推向市场,把它变成可以赢利的产业,不但会使养老脱离公益本质属性,而且也是政府的缺位和失职。
更为重要的是,养老很可能会重蹈教育医疗产业化覆辙。近年来,医疗教育之所以丧失了其公共品的本质,甚至沦为赢利的工具,其根源在于医疗和教育的过度市场化和产业化,把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运作被托付给市场机制,从而导致制度失灵和监管失灵。其结果,让普通百姓承担了过于高昂的医疗成本,也让学生家长为昂贵的教育成本埋单,“上学难,看病贵”也就成为困扰百姓的最大难题。现在,倘若养老也走医疗教育产业化的套路,“养不起老”,极有可能变成影响公众生存的又一座新大山。
我觉得,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就必须提供就养老安全等最为基本的公共产品,应该成为社会公正和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因此,养老应慎走产业化的路径。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