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发出通知称,“电击治疗网瘾”技术的安全性尚不确切,暂不宜应用于临床,因此要求停止该疗法的临床应用。日前媒体报道称,山东临沂市精神病医院医生杨永信网瘾治疗中心,利用电击治疗网瘾。(《新京报》7月14日)
既然“电击治疗网瘾”已然被卫生部叫停,这项安全性尚不确切的技术应该不会继续对公众构成威胁,有网瘾的孩子们也大可不必担心继续成为不确切医疗技术的实验品。
首先,既然是一项安全性尚不确切的技术,为什么在临床上已经长期应用?从2006年1月山东临沂精神病医院网瘾治疗中心成立起,至今已有三年半。作为该中心的拿手绝活,“电击治疗网瘾”大行其道应该已经很长时间,卫生部的叫停如此后知后觉,恐怕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疗效与安全性,本该是任何医疗新技术应用于临床的基本前提,怎么到了“电击治网瘾”,便可以不经试验便大肆应用于临床呢?
其次,“电击治网瘾”固然是被叫停了,但在此之前,已经有近3000名网瘾少年成为了这一安全性尚不确切技术的“小白鼠”。这些少年经历过电击、休克和“相当的疼痛”,不过这还没完,他们的身上还极有可能出现这项安全性未知医疗技术的种种后遗症。卫生部一句“叫停”,显然并不能抹平他们所受的痛苦和创伤。
一项安全性尚不确切的医疗技术竟然能堂而皇之的大行其道,一方面固然是相关医院逐利心切,不顾孩子们的健康,滥用医疗技术,另一方面更暴露出卫生部门监管的不足。如果这些问题不被认真反思并纠偏,不安全医疗技术恐怕还将继续寻机上位,而公众成为“小白鼠”的厄运也还将继续上演。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