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国资委了解到,今年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已经国务院批准,确定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总额547.8亿元。这是国资委首次对央企上缴的“红利”进行分配。(《京华时报》11月27日)
记得去年刚传出央企向国家分红的消息时,公众确实狂欢了一阵。
就央企红利属性而言,更多具有社会性,它属于全社会的财富和价值。这就要求处置央企的红利应把解决分配不公放在首位,而不能再返还给企业,变成部门体系内的资源。所以,央企红利的“大头”理应让全社会的普通老百姓来分享。特别眼下在国内消费不振的背景下,倘把央企的红利用在教育、医疗、养老和农村建设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那么,国内消费这辆“马车”就会驶入快车道,从而刺激国内实体经济向良性方向运转。
尽管社会各界对央企红利用于民生领域呼声甚高,但从现行制度安排来考量,公众要想从央企红利中分得一杯羹的梦想并非易事。去年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明确规定,国企红利用途的先后排序是:支持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企业发展及企业技术进步、补偿国有企业改革成本以及补充社会保障。
随后,国资委领导的郑重表态,更充分证实了这种分配方案——在头两年,这些红利应该用于完成企业的改革重组,其次,将投资于企业的弱势领域,比如研发领域。这实际上就意味着,这些红利还是主要用于对企业的投资、返还给企业,民生利益明显让位其他方面的支出。
据权威人士透露,今年国资委有望收取央企红利约3000亿元人民币。显然,547.8亿元的央企红利去向,并不代表全部的分配方案。现在,令公众郁闷和不解的是,既然央企向国家分红的比例能够定下来,既然央企红利对央企自身领域的分配比例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确定下来,为何在社会呼声高涨时,制定央企红利民生分配的比例没点动静呢?或许公众的质疑和要求短期内不会有结果,但只要央企红利一天没向民生倾斜,分配比例一天定不下来,出资人的追问就不会消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