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8日到10日,一条源自黑龙江的“新闻”迅即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大大小小的传媒上扩散开来:62岁的哈尔滨市民老滕因儿子没有考上名牌大学,为了激励儿子,自学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各报各网站为其制作的标题大同小异:“六旬老汉不满儿子未考取名牌高校自学考上清华”、“儿子没有考上名校老子一怒考上清华”、“给儿颜色看老汉自学考上清华”、“儿子考不上名牌大学老子考个清华给他看”,……。
孰料,这又是一条虚假新闻!新民网于9日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求证,被告知,清华大学的院系中并未设置“艺术学院”,而与之相关的只有“美术学院”。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6年并未招收一名60多岁的硕士研究生。按照相关规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招生有年龄限制,一般来讲,硕士研究生不超过40岁,博士研究生不超过45岁。因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近5年来未出现破例录取超龄硕士研究生的情况。2006年,该学院一共招收了76名硕士研究生,而不是报道中所说的27名。
而那个叫做金雷的记者在接受天府早报记者质询时,承认说:“我已经从清华大学相关部门进行了落实,老滕并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研究生,而是在该校中国画高级研修班脱产学习。”而之前报道的经“专业知识、政治、外语”等一系列考试进入“清华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班”不属实。
瞧瞧,那么多媒体,又一次被假新闻耍了!而无数读者、网民再一次被假新闻忽悠了!
于是不禁要问,那么多的新闻编辑乃至老总即媒体“把关人”,为什么都未能及时甄别其真伪,就这么一路绿灯地任其畅通无阻,横扫群媒呢?是责任心缺失,抑或力有未逮?从始作俑者黑龙江晨报的“把关人”,到众多媒体的“把关人”,其实只要稍稍思忖、考量一下,就能并不费力地从这篇“新闻”里发现疑点。仅就五个W审视,便可以看到破绽:
时间——儿子2005年参加高考,老子2006年考研,距今两三年了,何以现在才报道,时效性何在,又有何新闻由头?
地点——哈尔滨。何地区、何学校?有具体地址吗?
人物——老腾、小腾。何以没有全名?
事件——老子不满儿子考上南昌大学,以考研教训儿子。一个六旬老人难道具备考研资格吗?考研的外语和政治是全国统考,老汉竟都能考出“优异成绩”?
结果——老子考上06级清华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班。清华大学是否有艺术学院,是否在前年真录取了一位六旬老人?
……
假如就这么问几个简单的为什么、怎么样、可信不,或许就会在发稿、转载时慎重得多。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求证一下,原稿中涉及的几个已知要素,尤其是清华大学,不妨查询一下。这样,假新闻或许就不会出笼了,至少扩散的范围会小得多。可惜,那么多的“把关人”都两眼一抹黑。更让人哑然失笑的是,“新闻”发生地的哈尔滨日报,直到5月10日,在这则“新闻”已被证伪的情况下,还就此煞有介事地作了一番评论,对老子如此教育儿子大为称道。
再退到底线来看,即使上述五个W统统属实,从舆论导向的角度拷问,这样的“新闻”也是不及格的。看看稿子的基调,就是赞许、褒扬的一个眼里“惟有清华高,万校皆下品”的人,鼓吹要考就考北大、清华,别的学校都不屑一顾。按稿件中的说法,小滕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最终以637分的成绩考进了南昌大学,可是老子竟然“狠狠地将儿子骂了一通。接下来的1个多月时间里,老滕很少和儿子说话,就连吃饭也不愿意正眼看儿子一眼。失望、气愤……”。甚至“直到现在,老滕还时常告诫儿子,要好好学习,等本科毕业后还要考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如此霸道无理、荒唐莫名地对待一个未考上名校的孩子,这是什么观念什么作风?是我们的主流传媒应当提倡的吗?是应有的舆论导向吗?尤其适逢高考前夕,填报志愿当口,这样的报道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效果?但是,诸多“把关人”显然缺乏这样的是非观念、把关意识!
另外,匪夷所思的是,那个“采写”(姑且称之为采写,说实在点就是杜撰)这则“新闻”的记者,直到稿子见报后才“从清华大学相关部门进行了落实(注:原文如此,不知什么叫做“落实”),老滕并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研究生,而是在该校中国画高级研修班脱产学习。”才承认“之前报道的经‘专业知识、政治、外语’等一系列考试进入‘清华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班’不属实”。早干什么去了?不知道此人是否具有记者行业的准入资格,是否懂得新闻采写的ABC,是否有一点起码的责任心!写新闻不是故事创作,能这样草率随意吗?这个假新闻的真相尚未全部揭露,然仅就目前的情况看,就足以让我们的“把关人”们警醒、反省了。倘对此不以为意,文过饰非,甚至连澄清事实的文字都不愿登(据悉,180多家转载此稿的媒体中,仅50余家刊发了清华大学辟谣的内容),那么,将来还有得吃药呢!而新闻传媒的权威性就是这样悄然流逝,公信力就是这样被无情糟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