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尽管皮进军身份和命运的变化,有着相当的典型性,他的职业和人生发展之路的成功,却并不能被视为一个群体的胜利。99%以上的农民工,仍只能在城市的大门外徘徊。我们期盼着能够早日看到,农民变市民的整体路线图,而不是城市对极少数农民工"招安",广大劳动者继续受着“两元制”待遇。 |
在青岛打工17年的农民工皮进军,今年的月薪涨到了7378元——超过他刚进城打工时的20倍。对此,2月1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称,皮进军17年的工资收入“路线图”,折射了城市对农民工从“经济上接纳、体制上排斥”到“政治上尊重、政策上扶持”的社会进步。
毫无疑问,在城市打工17年的皮进军,工资收入不断增长,当上国企基层干部,并获得青岛市户口,都是社会进步的见证。然而在笔者看来,尽管皮进军身份和命运的变化,有着相当的典型性,他的职业和人生发展之路的成功,却并不能被视为一个群体的胜利。
首先说收入。报道中说,皮进军1991年离开家乡,到青岛港当煤炭装卸工,月薪只有330元。而现在,他的收入超过了许多“白领”。其实,他收入能到今天的程度,主要并非源于政策的扶持,而是因为他个人的能力和贡献。皮进军是岗位能手,获得过多种奖励,并已当上了干部。试想一下,即使在他同单位的工友当中,有几个普通工人能拿7000元月薪呢?
事实上媒体也曾报道过,在某些农民工密集的城市,扣除物价上涨因素,许多人现在的实际收入,跟10年前比几乎没有增长,这样的情形甚至造成了“民工荒”。或许皮进军所在的青岛港,是一家效益较好的企业,普通农民工“薪情”也不错,但在全国范围内,农民工收入的微薄,与体制内人员同工不同酬,可以说仍是不争的现实。不能因为皮进军拿了高工资,就当农民工在经济上集体翻身了。
再说身份。皮进军2005年被转为合同制工人,2006年上任分公司装卸队副队长,2007年获得青岛市户口簿,可以说一步步被城市接纳了。然而,他前两次新身份的获得,都是所在企业给予的,跟社会改革的关系并不大。青岛市民的身份,是市里面奖励的。笔者查了一下,与他一起获得青岛户口的农民工,全青岛市一共只有两个人。也就是说,99%以上的农民工,仍只能在城市的大门外徘徊呢。
当然,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改革要一步一步地来,进城农民工要改变命运,自己也要付出努力。然而,一个皮进军17年的“路线图”,事实上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我们绝大多数的农民工,还根本没有能“上路”,这是不容乐观的一个现实!笔者以为,城市对农民工在体制上的接纳,在政策上的扶持,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前进步伐不但不快而是太慢了。
据笔者所知,青岛港共有员工16000多名。报道中说,农民工占青岛港员工的三分之一,而2005年青岛港转为合同制工人的农民工,一共只有108人。在青岛港实施这项“重大改革”后,转为合同制工人者的工资单“拉长”了,同时拥有了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可是,青岛港之外的其他农民工、全国上亿的农民工们呢?我们期盼着能够早日看到农民变市民的整体路线图,而不是城市对极少数农民工“招安”,广大劳动者继续受着“两元制”待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