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
最近有两件事情,都与鲁迅先生扯上了关系。前者舆论闹得挺凶,就是咸亨酒店准备扩建成五星级大酒店的事;后者刚被媒体披露,说的是有游客发现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居然种起了甘蔗。
许多人反对咸亨酒店搞大,认为这等于孔乙己穿上了西装,丢了乡土味,不伦不类。百草园种甘蔗之事也有专家反对,大意是鲁迅的儿时乐园咋能说种啥就种啥。游客说得更直白,百草园种上文章里没提到的东西,只会破坏文章的意境——其实是破坏了游客的想象。
我不是为谁辩护,而是觉得在这些事情上,反对的人大多表错了情。他们一味地认为,咸亨酒店和百草园都是文物(或者一种文化),不可以破坏其原生风貌。但我想这些人要么没有去过鲁迅故居,要么就是材料分析不够扎实,所以才闹出这种笑话。
先说这咸亨酒店,根本就不是鲁迅时代的那家本地小酒馆,而是彻彻底底的仿制品。作为鲁迅小说原型的那家咸亨酒店,早已湮灭。现在的这家咸亨酒店,相关介绍很清楚,是在1981年鲁迅诞辰100周年之际,“为了保持绍兴酒店的传统特色”而重新修建的。二者之间仅有的联系,就是酒店部分模仿了小说里的描述。还要说明一点,在此之前咸亨酒店就已经是一家星级酒店。
百草园差不多也是这个情况。实际上,鲁迅时代的百草园都种了些什么,现在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因为真正的百草园,不过就是一块普通的杂地,和鲁迅文章描述的不尽相同。如今百草园里种的植物,也都是后来补种上去了。为了满足游客需求,当地今年还特意将以前种的“肥皂树”换上了“真正的”皂荚树——就差没养几只文章提到的蟋蟀了。
综上所述,无论咸亨酒店还是那块菜地,都是“因鲁迅而重生”,而不是什么历史文物——即便鲁迅故居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它们因鲁迅的作品获得生命,并为那些鲁迅的“粉丝”(fans)服务,满足他们文化想象的需求。这些东西不仅是仿制品,也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消费品。在某种意义上,还都是鲁迅消费产业的周边产品。
也就是说,有的游客感到不满意,说到底是货不对板的消费服务问题,其实扯不到破坏文物上去。这就像有人看了《金瓶梅》,非得跑去什么“金瓶梅遗址公园”(又是文化仿制品)瞧瞧,结果才发现那里不过是性用品展览馆一样。从这个角度看,评论家、专家们表错情不说,那种假模假式的文人情调也着实让人哭笑不得。
但问题还不全在这。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们不去看看真正的文物——鲁迅故居的现状,却抓住一块小菜地做文章。
绍兴的鲁迅故居,我凑巧前几年去过。说实话,当看到故居门口那块写着“中国第一名人故里”的大石匾,就已兴味索然。还有那高挂在商店门口的乌毡帽、穿着道具服的船老大,以及那污水沟一般的小河道,都无不在表明整个景点彻底屈服于商业淫威之下。当然,这和许多其他著名人文景点的遭遇没什么不同,一切都是为了旅游经济服务。故居不远处的所谓“中国第一爱情园”——沈园,就和鲁迅故居形成了颇耐人寻味的互证关系。这又反过来说明,那些奢望文化仿制品彻底忠实于“原著”的人,多多少少患上了文化的幼稚病。说得难听一点,这和那位阿Q先生的做派又有什么区别?
相形之下,我倒觉得鲁迅故居的师傅们比较朴素可爱:看着地空着也浪费,不如种点甘蔗吃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