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抢救民勤绿洲迫在眉睫 |
甘肃民勤处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近年来在流沙的夹击下,这个绿洲已岌岌可危,有些地方已成了一条“绿廊”。如果连“绿廊”也不保,沙漠就会连成一片,并继续吞噬绿洲的其他部分。人们不得不惊呼:民勤要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了。
那么,民勤会不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呢?不妨先看一下罗布泊是怎样形成的。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来往于内地与西域的人就知道,出了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就会经过“白龙堆”和“蒲昌海”(又名盐泽),白龙堆是戈壁滩上无数沙丘,蒲昌海(盐泽)就是指罗布泊。
但到了上世纪后期,罗布泊消失了,大多数水面已不复存在,从卫星遥感照片上只能看到一个干涸的湖盆。是气候变得特别干旱了吗?是罗布泊的水源区降水减少了吗?显然都不是,因为据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观测,新疆的年地表经流量(降水量加上冰雪融化量等)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其实问题还是出在塔里木河——上中游的水被大量拦截,用于生产和生活用水。不仅用于种棉花,还开发了用水量相当大的水稻田。当流入湖区的水量抵不上蒸发量时,湖面的萎缩以至消失就是时间问题了。更有甚者,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林成了免费燃料的来源,年复一年地被砍伐。日益增加的人口越来越大的需求终于将大自然千万年的积蓄耗尽,塔里木河下游地区丧失了涵养水土的功能。可见罗布泊的消失主要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尽管为时已晚,但近年来政府还是投入巨资,控制塔里木河流域的用水量,使一定数量的河水流入罗布泊,湖面已得到局部恢复。胡杨林的恢复当然没有那么容易,不会立竿见影。但如果对残余胡杨严加保护,随着地下水位升高和土地的湿润,新的胡杨也可能生长并逐渐成林。只要气候条件没有太大的恶化,罗布泊和周围的环境的变化并非完全不可逆转。
由罗布泊看民勤,虽然不能完全排除天灾的因素,但主要也是人祸所致。这个“人祸”不能完全由民勤人负责,整个水源区域都难辞其咎。民勤一直以治沙抗沙闻名,变“沙进人退”为“人进沙退”的事迹曾作为“人定胜天”的典型加以宣传。在如此险恶的生存条件下,民勤曾提供了大批商品粮,称得上是一项奇迹。但与此同时,民勤与同一流域的其他地区的用水量已严重透支,以致湖沼消失,地下水位下降,风沙肆虐。近年来实行的人口外迁,尽管为时稍晚,但亡羊补牢,不失为明智的抉择。
所以,民勤会不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首先要看是天灾还是人祸。如果是天灾,或者将要发生的天灾,如气候变暖可能引起当地水源的减少以至枯竭,那就不必也不应“人定胜天”,还是要尊重自然规律,早些放弃。但如果主要是人祸所致,就应该采取有力措施,调整人地关系,在整个流域范围内合理分配水源,适度配置人口和生产规模,同时要将水资源列入成本,提高水的利用率。具体而言,宜居则居,不宜则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退耕后还林、还草,还是还荒、还沙,都应因地制宜。这样的民勤才不会在地图上消失,这样的民勤才有存在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