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在陕西三原县联合考察组与县公安局中层干部谈话期间,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大队长崔某和政工科科长梁某“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安装刑侦监听设备,窃听谈话内容。纪检部门接到“群众”举报介入此案,相关人等已被“双规”。
原本是进行刑事侦查的监听设备却被用来窃听组织部门的干部考察谈话,让组织部里真真切切的上演了一场“窃听风暴”。在笔者看来,此等看似荒诞的事件却有着它长期存活的现实土壤和值得深究的体制积弊。
是什么掀起了组织部里的“窃听风暴”?是干部任用考核的信息不公开,是“暗箱化”操作的程序现状,更是官员选任与提拔的机制错位。
在现下中国,无论大小的现实政治生态中,干部考核都是足以撼动当地“政治稳定”的大因素,风声一起便人心惶惶,上窜下跳,各显其能。因为没有人会不深谙其中的重要性,也没有谁会不知道考核结果是要“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职务升降、奖惩、培训、调整级别和工资等的重要依据”的。但长期以来,组织部门的干部考察存在程序透明度不高,信息公开性不好等问题,使得干部考察成为“上面定谜面,下面猜谜底”的隔膜状态,甚至将干部考核信息作为所谓机密予以人为“暗箱化”。
根据《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的相关内容,干部的考核应该遵循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应该严格执行考核的相关程序性规定,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但是,在现实的具体操作中,我们所看到的往往是庄重有余而公开不足,甚至把一个行政区划内的干部升迁完全放在几个人甚至一个人的大笔一挥之上。信息不公开的地方,往往也就是小道消息满天飞、谣言四起的地方,更是“一命悬于考核”的各级干部苦心孤诣想刺探消息的地方。窃听是尚有职权可用的刑侦人员“令人羡慕”的“职务之便”,而更多的“窃听”则埋伏在考核组成员的饮食起居之中、迎来送往之下!
试问,又有谁人不知组织部门官员家里最忙的是什么时候呢?被利用职务之便窃听来的考核信息与利用私人关系费尽心机打听来的信息有什么本质区别吗?在本案中起到导火索作用的“群众”举报又值不值得进一步深究呢?被安装在犯罪嫌疑人办公室里的窃听设备是需要怎样的群众才能得到消息的?一言蔽之,利益攸关,只是路途各异罢了。
而组织部里的窃听风暴,所指向的恰好也是官员选任上的机制错位。尽管相关规定中不乏唯才是举、群众公认等概念条款,但具体的操作却总是做成领导说了算,组织说了算,甚至演绎成“人民不要我党要”的官场奇谈。其病灶在于官员的官职由上任命,也必然只会对上负责。窃听器安在了组织部门的谈话场所,而不是安在选民家中,路径选择让结果昭然若揭。官员的行为是最工于成本计算的,能促使职务升迁的源动力在哪里,也便是包打听和窃听器要去的地方。
是谁沦陷到了“窃听风暴”之中?是三原涉案官员,更是我们每一个人!
信息总是需要被知晓,要么是被程序通畅地公开告知,要么是被待价而沽去做幕后买卖。这不只是路径选择的迥异,更是制度建构所亟需的追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