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信春哥,不被精神病 如果你看到周围有人是同性恋,他们或她们公开秀恩爱,你会有什么感觉?最近,联合国决议支持同性恋权利,美国纽约州允许同性结婚,奥巴马在同性恋和婚姻合法化上玩暧昧,更甚的是德国正在制定同性恋生育法律。在中国,同性恋竟是少数能挥舞时尚、进步大旗的非主流… |
||
|
|
往期回顾
|
中东同性恋人群每天要面对法律和社会的歧视,他们被当做罪犯。如果一旦出柜,轻者可能丢掉工作,重者将被起诉,甚至被以各种含混的罪名,比如有伤风化、消费毒品、聚众集会等逮捕。埃及的同性恋者们积极参加了推翻穆巴拉克的反政府行动,期望换取对同性恋者的认可。但是,令他们失望的是,反政府武装根本不在乎他们的诉求。信奉伊斯兰教的他们仍嘲笑这是荒唐的事情。有的人只好采取了变性的方式,但是在官方文件上不过是注上错误的性别。在这些国家,对同性恋采取措施,就像对其他法律的执行一样,只是间或执行。在政府有意无意的纵容中,同性恋文化在地下发展,只是这种容忍总是忽冷忽热的,随时有被突然破门而入,从此被消失的风险 …【详细】
德州是保守的共和党总统小布什的老家。美国电视台在德州一家餐厅做实验,请演员模拟同志伴侣带小孩用餐,遇上餐厅服务生恶意歧视、冷嘲热讽,藉此测试用餐顾客的反应。没想到民风保守的德州小镇上,居民纷纷出言相挺,或与服务生对骂,还有人递上小纸条加油打气,让同性恋的演员当场流泪。根据德州的法律,餐馆是可以拒绝为同性恋者提供服务的,但是居民的回答是:对与同性恋一起就餐并不介意。有人对同志伴侣说,我想说我爱你们,即使外人责难和不宽容,别因此失望伤心。马丁路德金说:我们可以不记得敌人的大放厥词,却忘不了自己人的沉默不语。他还对服务员说,你不是国王,不是上帝,无权决定别人该怎么活。如果是你,仗义执言还是围观?…【详细】
历史上无数悲剧源于集体沉默。二战期间,普通德国人大多已经隐隐知道那些被推上火车的犹太人的下场,但是他们对此不闻不问,照常买牛奶面包,上班下班,并对迎面走来的邻居温和地问候“早上好”。文革期间,当学生们用皮带抽打老师、或者造反派暴力批斗“走资派”时,也有很多围观群众感到不忍,但他们只是默默地回过头去。今天的中国,朋友们聚餐,点龙虾鱼刺燕窝,结账的时候在座的人中有公职的那位“要一张发票”,这上万块钱的餐费最后摊到了谁头上,不会有人追问。正是自己的沉默在为这种歧视、恶习、腐败添砖加瓦。我们尽可以堵上自己的耳朵或者捂上自己的嘴巴,但是当房间里有一只大象时,它随时可能抬起脚来,踩碎天下太平的幻觉…【详细】
英国名著《汤姆求学记》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汤姆-布朗临行前,母亲嘱咐他“要抬头挺胸,直截了当地回答别人的问题”,然而中国母亲对儿子的临别嘱咐却往往是“少管闲事”。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身处一个法律不保障个人权益的社会,不关心公共事务总是比较保险。热血青年到了25~30岁之间的某个时候,大家全都变聪明了,冷漠了,老练和有教养了。东汉末年以前,中国文人常聚而议政,最后以“党人”罪名镇压。从此文人们对国家事务漠不关心,这些人开始沉迷于美酒、女色、诗词和道教。有些人建起没有门的房子,从窗口拿别人送来的食物,老死。这些人被称为“聪明”,被小乌龟们景仰。在中国,所谓的最成功的人,是那些没有任何自己观点的人…【详细】
|
《人生何处不尴尬》:疲惫的英雄梦想生活中尴尬无处不在,“比如你上班,在电梯里遇到老总了,你特紧张,十几楼像一百层楼那么漫长,特想说句什么话,问个好,给老总留个好印象,但越紧张越不知道说什么好,当你终于想起说什么的时候,电梯到了,领导看了你一眼,走了。你郁闷去吧!”“再比如,领导下班后给你电话,明天上班后来我办公室,找你谈谈。挂电话,还吃得下吗?这一晚上也别睡了,就琢磨吧,谈什么呢?越琢磨越害怕,没底啊!” …【详细】 |
《纳博科夫传》:打破纳博科夫的魔咒 如果说纳博科夫在美国期间的生活,有把他与政治联系到一起的事件发生,那就是他不遗余力地向美国的读者宣称所谓苏俄共产主义的残酷真相。在美国时期的成功离不开《洛丽塔》,亨伯特的故事不但给他带来了享誉世界的盛名,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声誉。他对译者的要求达到苛刻的地步,这本书的作者博伊德的幸运在于他打破了纳博科夫生前的魔咒,他把关注的中心放在纳博科夫的的艺术生命上…【详细】 |
《建筑家安藤忠雄》:建筑师的野心与清高 28岁的安藤就曾经对大阪府提出过一个串联都市计划,虽然不断提案,不断被拒绝,但这也成为安藤在日后如“中之岛计划案”、“淡路岛梦舞台”群体方案设计中耗尽心力工作的原动力。安藤说道:“都市的丰裕,源自当地丰富的人文历史,以及凝刻了岁月恒基的痕迹的空间。人们生活和聚集的场所,是不能当成商品拿来消费的。”也许建筑师就是一个纠结的矛盾体吧,既有着征服世界的野心,也有着宅居桃源的清高…【详细】 |
《舍我其谁:胡适》:全面改写胡适的一生胡适是一个猎艳高手。从他出任驻美大使到卸任后留在美国的十年,是他一生国际名望的顶峰。他既有位尊名高的本钱,又熟谙调情,艺高胆大。他这个阶段里的“星星”几乎全是白人,年龄也大多与他相仿。与白人调情,有额外的保障。它可以降低在两情相悦之余所可能带来的各种瓜葛;用胡适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担不起的“相思债”。尽管如此,他还不算是会凭借着自己的声名与地位,见猎心喜、或来者不拒的“掠食者”…【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