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评论 > 时政评论

任何涉及福利的制度改革都要避免“留一手”

2011年12月25日15:33
来源:红网 作者:古洪庆

    北京市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发布。2012年1月1日起,北京市级公费医疗人员全部并入职工医保。这一政策涉及市属公务员、事业单位、公立医院、高校教职工22万人。并入医保后,他们将和职工一样,缴纳医保费,持社保卡就医。(12月23日《新京报》)  
  北京将公费医疗人员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迈出了破除单位福利特权的重要一步。公费医疗是指国家为保障国家工作人员而实行的、通过医疗卫生部门按规定向享受人员提供免费医疗及预防服务的一项社保制度。因为是免费,吃的是“皇粮”,且下可保底上不封顶,所以,公务人员、事业单位员工消费起来从不心疼,一人公费,全家享受,还夹杂着各种保健品的“大处方”,导致不少人虽然做同样工作,却因身份不同,福利差距存天壤之别。究其根源,在于此前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保障“双轨制”。在强调公平公正合理的今天,北京将公费医疗人员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无疑迈出了推动和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步伐。  
  或许是“试点”,所以问题也显而易见。我们知道,对于涉及利益方面的体制问题,改革越彻底越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推进。作为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中的公费医疗问题也是如此。如果改革不彻底,将会进一步加剧两极分化、社会不公平,甚至产生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北京的这次改革就留了一些“后门”:公费医疗人员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了,这些人员的缴存比例怎么算,基准是什么?公费医疗人员并入职工医保后,为什么还要享受补充医疗保险,这个保险又由谁来缴纳?  
  有人将北京此次改革提升到“结束公费医疗”的高度。我并不认同,就以上留的两个“后门”:比如,对公务员、事业单位、公立医院、高校教职工而言,改革后实行的基本医疗保险的缴存极有可能由单位全权埋单;既然是改革,安排“补充医疗保险”的目的也不言而喻。这些足以说明,“公费医疗”并未完全结束,而是做了个“俯卧撑”,变换了一种形式。其更有利于原公费医疗人员就医,并不能就此说已大幅改善此前公费医疗存在的过度医疗和过度报销等问题。众所周知,此前的公费医疗制度虽有缺陷,甚至漏洞,但导致社会不公平的最终还是人为因素。公费医疗人员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后,留下的两个“后门”(抑或“漏洞”),难道就大度到没人去钻?即使没有“后门”,报销的手段不一样多得是?  
  长期实践证明,最难的改革就是向自己的利益开刀。事实证明,当执政者拿着刀向自己的利益开刀时,总不会解剖得那么彻底,“留一手”的心态常常会给整个改革留下改革不彻底的论断。比如事业单位改革,当掌权者要求单位职工从事业人员变换为企业身份时,砸掉的是普通职工的公务饭碗,而自己却始终保留着事业单位身份,这样的改革如何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改革的目的是要让所有人公平、公正地享受全社会的发展成果,所以要避免改革在实际中被变通和扭曲。此次北京的改革也一样,需要极大的勇气,但不应只靠官员的意志,要有制度来保证。  
  北京的改革只是开始,也是一个重要范本,其传递出的信号尤其重要!因为全国性的公务员养老、公车、住房等公费支付的福利改革还在后面……

(责任编辑:UN056)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