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2月21日刊登文章,聚焦房地产团购问题。文章认为,在房地产市场上,本应是消费者自发的团购行为早已变了质。
在团购火爆的当下,房产团购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儿。原本分散的购房者联合起来,可以增加与开发商谈判砍价的筹码。对于动辄上百万一套的房子,哪怕是1%的折扣,省下的钱也不是小数目。
每当有关于房产团购的消息放出时,购房者总是趋之若鹜,争相报名。有些团购者明知项目证照不齐却贪图便宜,这事儿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团购者买房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不属于刚性需求,不是一次购房,不急着住,可以等。哪怕是过两三年以后才交房。有人分析,房价涨得这么高这么快,与团购是有关系的。开发商为什么敢捂盘、敢惜售,敢把房价冲那么高,就是因为到正式销售的时候资金已经不困难了,不急着回笼资金了。开发商十分热衷于开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团购客户,而这些单位也对组织团购最感兴趣。
文章认为,这是一种福利分房政策带来的惯性。1998年我国实行住房货币化改革后取消了福利分房,但这项改革进行得并不彻底,定向开发和“团购”便成为其遗留下的尾巴。
文章指出,这一现象带来权力寻租的隐忧。在一些城市,有时开发商拿地的附加条件就是必须以“团购”价卖给某些单位。知情人士说:“有的单位,一个普通工作人员都有三四套房了,还要继续团购。城市发展带来的土地增值变相地、隐蔽地流入一些人的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