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卯年新年长假后第一个工作日,央行就宣布加息了。
这个消息完全如预期而至,它既是对春节前各种经济运行指数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回应与货币工具的支撑,也是明确发出今年国家严控通胀、严格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决心的信号。由此,中国进入了加息周期,今年再加几次息是完全可能的,然而由此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则是不太可能的:随着通胀得到控制和利率逐步上调,利率有可能由负转正。相反可以断定,今年还是个负利率年。
春节前,严峻的通胀形势和各方对信贷的疯狂渴求以及楼市价格几经严格调控仍然保持着上扬趋势,使宏观调控部门屡出狠招予以调控。如再次提高准备金率、控制信贷规模及最严格的商品房限购政策等等,不过这些手段要么是直接的行政手段,要么是间接的市场手段,作为控制通胀、控制信贷规模、控制流动性、挤出楼市泡沫的最直接的市场调节工具——加息,现在终于出台了,它将在金融货币上体现出之前已经出台的调控政策的目的,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达到调控目的。
但是,区区0.25%的加息对于控制当前的通胀、控制压缩信贷规模和进一步影响房价是起不了多少作用的。
今年通胀压力依旧,甚至可以说更加大了。去年12月CPI的回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级政府的干预所起的作用,今年1月的CPI很有可能反弹。发达国家的货币宽松政策可能要贯穿今年全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总体趋于上涨;国内前两年货币超发的流动性宽松,目前正在传导中的通胀压力以及最重要的今后几年中都会存在的劳动力与土地成本的上涨,这一系列因素客观上一直存在着,甚至有专家认为2011年全年的CPI可能达到7%。相比之下,0.25%的加息实在算不了什么。
今年第一季度的信贷盘子在年初强烈的信贷渴求之下,基本已经被“瓜分”完毕,本次加息对一季度的信贷规模控制基本不起作用。当前正处“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方政府对信贷需求正方兴未艾,0.25%的加息所产生的压力是不大的。
同样,对当前楼市的抑制主要是新版“国八条”的限购的行政控制,0.25%的加息是份量有限的。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很多人都预计中国已经进入加息周期,在今后半年至10个月内,可能会出现多次加息甚至每月加息,以逐步地但有力地控制通胀、控制信贷规模、控制流动性、抑制房价,同时也结束了负利率时代。
可是这样的想法是难以实现的。且不说这样可能引来国际货币普遍宽松环境下大量的国际热钱涌入,就是在国内也有可能引起相反的效果。
本来加息是控制通胀、控制信贷规模、控制流动性、抑制房价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工具,它使效益低下的贷款者望而却步,使有创新能力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企业生产经营向上的贷款者得到贷款。可是在目前形势下,一些国企或得到政府支持的项目,或者是拥有垄断利润,或是拥有公共财政支持,根本不惧提高的那一点贷款利息,何况这些贷款还是负利率。相反那些目前处在上升期的中小企业,其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均在上涨,对资金需求十分殷切且有所扩大,一旦加息势必再次增加他们的经营成本,整个经济的发展冲力也会受到打击。一味地加息,中国现实的市场效果并不会十分理想。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普通民众投资渠道不多,即使负利率,中国的银行储蓄仍然不会大规模转移。
在这样的情况下,央行在今后几个月内可能还会加息,但加息频率不会太高,只能见机行事,只能维持负利率。至于抑制通胀、抑制信贷规模、抑制流动性、抑制房价,则需依靠其他宏观调控措施,辅之于加息。加息只是一种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