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提价事件近期掀起多轮关注。而贵州茅台董事长袁仁国对涨价质疑再作回应,表示茅台正在制定相关限价政策,一旦有经销商违反了“限价令”,将面临十分严格的处罚。(12月22日新京报报道)
茅台限价,并不是稀奇事了。今年年初时,茅台就有过“730元限价令”,但市场上遵守限价的凤毛麟角,也没有任何一家经销商被处罚的消息。而半年时间内53度飞天茅台的终端价格从800多元一路涨到1200元以上更是对这一“花瓶限价令”的莫大讽刺。
不过,此次限价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还是给外界展示一种姿态——我们不是不负责任地涨价,并且确实考虑到了消费者的利益。联系到此前“兼顾多方利益”的涨价由头被公众大肆诟骂并招致十媒体集体抨击的舆论背景,想必此“限价令”俨然沦为了一场修复形象的公关秀。
茅台涨价,公众不高兴的不只是涨了多少,更是用花里胡哨的由头将涨价根源胡乱搓捏。同样,“限价令”一出,网上依然是质疑声和口水不断,只是如此客套的空话大话找不到任何现实逻辑依据。按照其说法,三次违反,就取消经销商资格。然而实际状况是各专卖店有早已计划好的固定供货指标,终端则完全是市场在调节,指导价仅仅是参考值。调高出厂价格,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被挤压,被压缩的这部分利润空间指望经销商吃哑巴亏显然不太现实。于是,未涨价最终埋单的还只能是广大消费者。所谓的“让经销商少赚一点”以及“价格比原来还降低一点”颇有不切实际之嫌。
当然,问题还不仅仅是执行难这么简单。在供不应求的市场机制下,调货渠道极为有限,流通成本的增加又只能摊在市场价格上。在此背景下执行“限价令”无疑是打了自己嘴巴——一边喊着要限价,一边又限制供应。荒谬之处在于忽视了市场调节机制,丢出个价格底线便全身而退,至于经销商如何拿捏则不作任何调节,岂能说是兼顾了多方的利益?我想,这也是为何市场上真正遵循限价的经销商寥寥无几的根源。
仔细琢磨之,“限价令”更像是茅台厂家在舆论风口浪尖上颇不得以的“救命稻草”,除了自弹自唱的公关味,好像嗅不到“限价令”背后还有啥可以值得消费者欣慰的初衷。当然,光说不练假把式,想要交一份令消费者满意的答卷,就请用实际行动演练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