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以旬为单位,老百姓最焦心的菜价逐旬有所回落,但其他大宗类食品价格仍在上行,与10月份作对比,无非是上行速度有所减缓。上周六国统局公布上月经济运行数据,与百姓过日子关系最密切的CPI同比涨幅毫无悬念地“破五”,达到了5.1%,再次刷新2008年6月份(金融危机当年9月爆发)以来历史新高。
“破五”的第一推手依然是食品价格,11月份同比上涨11.7%。其中,涨价最狠的仍是蔬菜及大宗主副农产品,受商务部监测的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平均批发价,11月份同比涨幅仍然超过62%。
人们完全可作如下判断:假如上月中央及地方政府不紧急采取遏制菜价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假如没有农业连续七年大丰收确保绝大多数农副产品处于供大于求或供需平衡状态,11月份CPI不知会难堪到何等程度?
经济学常识告诉普通民众,供应短缺、经济过热、货币超发、劳动成本刚性上升系诱发通胀的四大原因。国内农业生产“七连增”,经济适才恢复元气,不存在过热状态。因此,诱发本轮通胀的外源性成因是货币超发,内生性成因则是劳动成本的刚性上升。
货币超发已毋庸讳言。2003年至2008年积累的货币超发危害不说也罢,仅2009年以来国内信贷天量投放至今年夏天开始踩“点刹”,其拉动物价非正常上蹿的滞后效应(一般3-6个月)正好开始渐趋释放。12月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回归“稳健”,上周五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收紧商业信贷冲动,都旨在扭转货币超发局面。但市场上货币早呈泛滥状,没有两三年时间局面很难有大改观。故而,货币政策之变对平抑物价犹如一剂调理药,短期内直接效果非常有限。
农业劳动成本刚性上涨更系不争事实。这个成本又分为两块:一是今年柴油、农药、农膜、种子、化肥等农资排队涨价且一涨再涨;二是农业雇工成本直线上蹿。过去农民不把自己干活付出的劳动看作成本,通过进城打工之“教化”有了比较,若雇工种菜、种粮,平均日酬劳达不到进城打工平均日薪的1.2-1.4倍左右,连人都很难雇到,甭说给雇主踏踏实实干活乎……
由于农资价格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国家调控(压价),农资价格明显低于其他工业品价格,又由于务农收益迄今仍低于务工收益,故而,由农资涨价和雇工酬劳增加所导致的农业劳动成本刚性上涨,目前仍体现为农副产品与工业产品的比价回归,这就导致此轮食品价格上涨至少会持续数年,直到农副产品与工业产品之间的比价被基本拉平,食品价格才会步入又一个“相对稳定”周期。
年关临近,双节将至。历年这时候,都是物价高位运行区。好不容易在蔬菜环节稍有起色的物价调控将再添难度。而且,即使过了双节这道坎,明春起的物价调控难度还将进一步放大———“十二五”起步,政府承诺的增收计划也相继启动,意味着劳动力成本将步入连续五年的上升通道,平抑物价将成为难度越来越大、操作愈益复杂的持久战。如何确保“价格民生”,对各级政府构成长期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