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我还是参加高考的一份子。其实那次的表现不算太好,因为犯了粗心大意的毛病,居然有一科,有一面的题目没有做。不过还好,平均下来,虽然不高,但还是足够进入第一志愿的学校。看看身边的同学,虽然也有不少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了考试的表现,但是最终的结果都和我一样。其实仔细想想,每一年市重点中学的大学入学率就是比区重点要高,考试出现偏差毕竟还是个案。毕竟,我们那个时候,进重点中学需要过一个分数线,加上师资力量,学校的层次自然被区分了出来。
后来,教改了,不再完全是按照分数来考小学中学了,开始按照居住的区域了。这样的做法和美国的一样,公立学校都是就近入学。但是这样做也会有问题出现,在美国,你会发现,一些特别优秀的公立学校里面,亚洲面孔特别多,周边的楼价也在不断上涨。这是因为,重视孩子教育的亚洲家庭,宁愿搬家买贵房子,也要让孩子能够进入好的公立学校。当然,这样的情况在上海也同样出现,除了买房子,不少的名牌中学,还办起了不少合作初中部,收费非常的昂贵。其实现在我总有这样的疑惑,按照当时父母亲的收入,我不知道是否能够进入大学,首先是学费,其次是不知道是否能够进入好的中学,因为现在的竞争,从进入小学的那一刻已经开始,如果交不起赞助费,要跨入那些名牌小学的门槛很难,尽管这些学校都是公立学校。
尽管这样,我依然认为,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考还是相对最公平的,虽然它有很多的弊端。而且我相信,那些加分也好,自主招生也好,只会增加高考的不公平性。读大学的时候,班上总有一些来自农村的同学,我不知道如果参加面试的时候,他们的优势会在哪里,因为他们没有机会看很多的书,学习很多的技能,也不擅长于表达,但是他们其实很聪明。在四年的大学时间里面,我还记得,改变最大的就是这些来自农村的同学,而当我们再过十几年二十年看这些人的时候,他们当中已经有太多的人,成为了现在这个社会中的精英。但是,如果是从现在看将来,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幸运的话他们可以进入大学,可以在城市里面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很难想像,他们当中,会像现在这样,成为社会眼中标准的成功人士。因为他们从小学时开始,已经被远远地甩在了起跑线的后面,如果没有了高考,他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上升通道,也被堵塞了。
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刘遵义校长聊这个问题,他也认同,在中国现阶段的情况下,高考绝对是最公平的选拔方法,是“最不坏的制度”,他也提出了改革的方法,比如不是光看一次考试的成绩,而是能够把高中的成绩考虑在内,就好像美国的SAT,能够反映学生在中学里面的平均水平。
在我看来,这个良好、而且听上去可行的方法,在中国落实的话,会有新的问题产生。比如,高中的成绩如何通过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确定,如何保证学生的高中成绩不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在中国还正在建设起一个信用社会的时候,总是觉得,有很多在其他国家证明行得通的方法,在中国可能还并不太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