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评论 > 社会评论

大学生救人事件 未按程序谱写的赞歌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作者:刘林德
2009年11月09日08:10

    10月24日发生的长江大学大学生群体舍己救人事件,在赞颂、价值判断、质疑、追问的舆论漩流之中,7日等到了荆州市委市政府的初步调查结论。

    这是典型的网络时代的叙事特色,零散的结构、多元化视角以及对权威的消解。对一起事件的描述不再是直线的,不再有谁能确定一个基调,让每个头脑都在一个调子上共鸣。每个人都有一个话筒,只要不存在压制或者统一思考的手法实施之前,他们可以说出自己看到的、判断的和思考的。传播在技术上平等了,更大的变化是影响舆论的能力平等了。

    舍己救人的悲壮英雄故事,只要人性未泯,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人性之善的光辉和高尚,当是时间难以更易的主旋律,但叙事的结构的思考的方式在改变,你不能为了主旋律的需要扭曲真相,砍掉附着其间的不和谐音调,你更无法阻止人们思考和发问。

    10·24救人事件可谓一个标本,让人看到传统英雄颂歌模式与网络时代叙事方式之间无可回避的碰撞。事实上,这一事件的最初演进无疑是按传统模式进行的,少年落水,大学生结梯救人,官方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接下来是官方认定、表彰、宣传,民间感动和学习。这是赞歌谱写的惯常逻辑,一出悲剧会由此转化为各方圆满的喜剧。人性的阴暗,责任的追问,在赞歌谱写过程中被自动过滤,这些或许会被在舞台之下被提及,舞台之上总要高大周正。

    这是不同的时代,赞歌未能按常设程序如愿谱写。渔夫是否见死不救,打捞公司是否绑尸要价,政府在救人和打捞监管中责任几何,被一一问及。荆州市委市政府7日的新闻发布会,肯定了渔夫参与救人,谴责了打捞公司见利忘义公德沦丧,也对官方机构前期救援行为有充分描述。

    这也是目前问题调查的惯常程序。由一个信任链条从外及内,当问题无可遮掩回避的时候,最好的结局是在信任链条外缘找到承担者,比如临时工、协管员、聘用人员。10·24救人事件,目前调查的靶子是打捞公司,它无疑处于信任链条的边缘,只不过是在政府部门注册的一家民间公司。

    我看到网络的追问并未就此停止,中新网7日的报道提出三个疑问。为什么把捞尸事务交给这样一家公司并允许其长期存在?政府机构为什么不参与打捞遇难大学生尸体?打捞公司与校方讨价还价时,在场的相关部门为何没有表态?当然,荆州方面表示这只是初步调查,以上疑问应当会在继续调查中得到解答。

    新闻发布会后的媒体报道中,基本提到一个细节,事发地段的险要,救援不易,并且这里几乎年年都有人溺亡,最多一年达18人之多。荆州政府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态,会很快设立两个公益岗位,招聘游泳技术好、有水上救援经验的人担任,主要职责是在事发河段,向游人、孩童宣传、劝阻下水游泳等,同时担任搜救职能。

    《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中,八凌打捞公司法人代表夏兵说,打捞时并不知道遇难者是英雄,否则把收的钱当场捐出来,“不是名利双收吗”。

    这是什么样的生命逻辑呢?如果知道是英雄,打捞免费,不然挟尸要价便不是问题。只有英雄的死才会引来公益岗位的设立,即便年年有人溺亡,那也是自愿死亡,无需重视。

    同样的逻辑,也是我对网络时代叙事特色的担忧,你注定不能普通,你需要引发关注,否则你的委屈、你的苦难、你的死亡,只好自己来承受。

责任编辑:pengfeichang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