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业板终于红火出炉了,从理论上讲,今天中国十分需要一个成功的创业板市场来推动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利用这个平台,来培养和扶持一大批“放眼未来”的创业者和具有“火眼金睛”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到中国自主创新和开拓先进服务业的行列中来,以此提高中国企业整体的定价权、品牌效应和国际标准制定的能力,从而让中国制造业能够在两端(坚实的技术和市场)的“安全保护”下,不断变得强大而且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
但是,从美国和英国的成功经验和德国、日本失败的教训上看,我们也不能对创业板未来一帆风顺的发展过于乐观,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将来是否能够开拓出一个高收益的商业环境(能否抓到下一轮经济增长的热点领域)将决定“门槛条件低、不确定性程度高”的创业板市场未来的发展命运。也就是说,如果排除一部分散户投资创业板是来碰运气或打新股投机的动机之外,那么,对有耐力追求价值投资的专业团队和富人投资群体等来说,如果在分散投资中拿不到足够的收益补偿,那么他们就会放弃冒险,于是,创业板市场就会逐渐被边缘化。而且,好的中小企业因为国内创业板融资环境越来越恶劣,也可能会跑到流动性相对充裕、市场较为稳定的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去“退市”。
其次,创业板需要主动型的投资和经营参与方式,而不能像主板市场那样被动性的出资然后就等待收益回报的那种做法。不能认为自己只是出资就可以把企业扶持长大,就可以等待丰厚的利润,而是要监督和帮助企业渡过种种经营上的难关,让它们在残酷的竞争面前立于不败之地。这样,才能得到高额的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专业化的投资团队唱主角,创业板的发展凶多吉少。
第三,创业板市场更加需要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上市企业的资金用途(包括工资设定、投资取向、投资规模等)都要向投资者进行无保留的披露(当然投资者自身对所披露的信息的处理能力也决定了投资者利益的高和低),这也是上市企业分享到创业板所提供的融资环境的好处时必须履行的义务。没有充分的信息披露作为创业板健康运营的前提条件,再好的外部投资团队也无法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第四,当然,监管过度也会导致企业家整体创业动力衰弱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这比门槛条件低会引起部分不合格企业“混入”而导致投资风险增加的问题更严重,因为毕竟后者可以通过成功企业的高回报来补偿这一“风险”。而由于“强制约束”所引起的企业家活力的衰竭对创业板企业发展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通过其他有效的补偿机制可加以缓解的。
第五,创业板的经济效益,比如就业增加效果、市场的开拓程度、投资者财富效应等,除了与政府对这类创业板企业的征税程度有关之外,还与所在国家的教育和研发水平密切相关。如果没有一大批受过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的教育和训练的青年人才的存在,就无法在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方面获取高附加价值的回报(即使政府鼓励创业启动了较低的税收水平),同时,另一方面,也无法胜任新产业对劳动大军知识水平的高要求(雇用效果和产业的替代效应将导致就业市场的压力增加),当然,由于创业板最终发展的规模有限,甚至出现萎缩,那么,投资者自然也就无法分享到这个产业只有繁荣才可能带来的可观的或持久的财富效应。今后,中美之间创业板的差距更明显地可能就反映在这些“软实力”的指标上。
第六,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是否能带来高增长高收益的局面和企业的股权结构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亚洲中小企业常常是以家族企业的形态存在,这对外部创新人才的需求动力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美国企业更多的是靠建立企业人才团队和创新文化,在这方面要比亚洲同类企业具有更多的优势。另外,长期以来求“稳”的就业心态和社会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亚洲社会的创业意识。
第七,我们一定要提醒决策部门注意这样的问题:光靠加强监管和提高门槛条件是很难发挥创业板的积极作用的,专业化的投资团队必不可少。创业板的可持续繁荣需要一大批能够把握未来的高成长性的企业政府无论是在产业政策、税收制度、教育扶持和金融监管方面都应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如果不能在“技术”和“市场”这两端占有一席之地,那么,今天创业板的红火出炉恰恰反映了我们市场金融资源错配的问题开始出现。另外,政府千万不能以企业能够承担的社会功能比如就业吸收能力、参与承担社会服务的项目等的多少来判断它们能否进场的准入条件。
最后,对所投资的企业成长性没有认知能力,而只是利用大众的羊群效应所带来的暂时性的“投资财富”来创业板投机的做法,一定是害己又害人。因为你不能保证你现在的收益能够覆盖因为你不及时的“退出”所造成的巨大损失。而且,不负责任的投资所带来的融资环境的扭曲又增加了企业资金管理和运用难度,弄得不好,走火入魔,原来具有增长潜力的企业因为转换投资方向追求所谓“大资金”的成长战略盲目并购搞“金钱游戏”,而不注重人力资本的投入和技术研发以及市场开拓结果,必然造成人财两空。最终,创业板这一新兴事物也会慢慢地被冷清下来。
(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