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德国联邦经济合作部发布消息称,德国政府将停止对中国的发展援助,该国今年预算中没有包括向中国提供任何金融援助,也不会再与中国通过新的经济合作项目。(11月1日《环球时报》)
发达国家中准备停止对华援助的,不只是德国。今年早些时候,英国国际发展部也表示,英国将在2011年停止对华援助。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拥有巨额外汇储备,成功举办奥运会,中国也积极向其他国家提供援助,这些都是英德两国作出停止对华援助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中国已经是中等发达国家,不再属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所以根本无需国外援助。
一国停止还是继续对另一国的援助,这是一个国家的主权行为。在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人均收入超过某个标准,或者一个能证明国家发展状况的标志性事件比如奥运会,都能成为停止或主动申请停止援助的理由。比如,韩国、澳大利亚在举办奥运会之后,国际社会就停止了对两国的经济援助。虽然英德两国的决定在这些国家内部也有很大争议,但应看到,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停止对华援助将会逐渐成为众多发达国家的政策选择。在这一动向的背后,其实是西方社会开始重新判断中国的国家发展状况,重新定位中国。
国际对华援助在很长时期、很大程度上帮助了中国的发展,我们的交通、教育、卫生等领域的资金和技术,许多都受益于国际援助。中国自身对于援助也经历了一个从拒绝到有限的、谨慎的接受,再到以更开放、平和的心态参与国际援助体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密切相关。
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发展状况会有自己的看法,中国自身以及国民对国家发展也会有自己的判断。不同视角的看法和判断可能有共识重合的地方,也可能有分歧和差异。以本次英德两国考虑停止对华援助来看,中国积极向其他国家提供援助,正是一个经济崛起中的国家对国际责任的承担。一个具备一定经济能力,但仍单向地接受援助而不提供援助,并非一种负责任的行为,中国向其他国家提供援助,表明中国正在深度参与国际责任体系,是一个负责任国家的形象表达。
另一方面,中国是中等发达国家的判断,相信不会为我们所接受。在我们的国家取得长足进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乃至加戴各种光环之时,我们尤应对国家状况有清醒而不失真的认识。
就经济发展而言,我们将长期面对地区发展不均衡、极度的贫困落后与巨大财富并存的局面。地区发展机会、资源的差异,财富分配的割裂状态,福利分享的不平等,均是现实情形。此外,我们的确有一些地区或城市可以进入“中等发达”的行列,但经济发达、社会免于匮乏,并不必然带来权利、法治等其他现代文明因素的发达。比如最近在上海发生的钓鱼执法事件,就表明发达不应该是残缺的。
GDP增幅、外汇储备并不是衡量国家发展状况的全部依据,一个国家是发展中还是发达,也在于教育、卫生医疗、交通、技术设备这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水准,而这些领域的资源仍然比较匮乏,配置也不尽合理。这就是为什么对华经济援助“稳中有降”的同时,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援助反而有所增加。
我们被当做发展的巨人,我们不再被视为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判断和定位,总会以停止对华援助或其他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则应有成熟理智的心态,对自己国家的真实国情和发展状况不被浮云遮望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