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部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财政在增收的同时,支出也出现大幅增长,前三季度财政在经济低迷的年度竟实现了盈余。
在经济低迷期,这种以“增收增支”为代表的积极财政政策,是颇具有中国特色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财政增支,以带动相应的银行贷款和民间资本用于投资,从而拉动经济的复苏。但与此同时,政府还要把实现财政收支的平衡作为财政政策的目标,在经济放缓和财政支出增加的情况下,财政“增收”的压力必然大增。
但企业和民众的税负并没有相应减轻。不仅如此,面对着财政压力,有的地方政府采取预征相关税费、延迟退还企业税款的做法;还有的地方强逼企业缴纳一些“莫须有”的税费。
在笔者眼中,目前财政“增支”促进经济增长的功效,会被“增收”的紧缩效应部分抵消,从而使积极财政政策丧失其政策本意。“增收增支”无非是将原属于居民和企业的收入变成了政府的收入;将原属于居民和企业的消费、投资,经政府部门之手变成了消费、投资。这些措施不仅会造成极大的效率低下和财政资源的浪费,更会成为经济低迷期政府“扩权”的工具。政府依靠财政增收持续扩权的现象已成为近年的一个趋势。在此过程中,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支配能力得以明显加强。
现实经济中,积极财政政策不仅应体现在“增支”上,更重要的是应该大规模减税。这不仅能够减轻企业和民众本已沉重的税收负担,由此刺激民间消费和投资;还能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行政干预,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型。
事实上,大规模减税正是成熟经济体在面对经济下行时,挽救经济的一个有效手段。就中国的国情而言,财政赤字不应该成为阻碍政府大幅减税的理由。政府只要将很小一部分国有资产出售为财政赤字融资,便可以使这部分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在客观上也是个“国退民进”的有益过程。(作者系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本文摘自FT中文网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