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歌手迈克尔·杰克逊的死讯早已将有关伊朗选举的新闻挤出了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位置。其实在此之前,媒体已经难以从伊朗挖掘到更多具有轰动性的故事,于是他们便借助此事巧妙地转移了公众的注意力。
虽然穆萨维、哈塔米等伊朗反对派的领导人依然在鼓动支持者发起抗议,并将艾哈迈迪-内贾德为首的现政府视为非法,但本次伊朗选举引发的染血的大戏已经降下了帷幕。反对派的抗议已难以扭转大局。在今后的几个月里,这场戏剧的各名主要角色将退居幕后,如火如荼的街头政治将让位于重重帷幔遮盖之下的宫廷斗争。
本次的选举风暴见证了伊朗精英阶层内部的分裂和伊朗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社会积聚的压力得到了一场突然的释放。就民众层面而论,以德黑兰北区居民为代表的富裕中产阶层与长期力量微弱的农村贫民之间出现了裂痕,类似的景象正在东南亚地区的泰国上演。就精英层面而论,艾哈迈迪-内贾德和穆萨维其实只是两名冲锋在前的角色,公众视线之外的争斗也许并不比大街之上的冲突和缓,但这也不大可能导致伊朗伊斯兰政体的崩溃,因为冲突双方从现行体制的维持中所能得到的利益,大过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与争议。有关竞选舞弊的指控无疑是这场风波最为引人关注的一面,但查清疑云背后的真相,是世界各国的评论者甚至情报人员都力所不能及的。也许我们不能武断地对冲突中的某一方加以舞弊的指控,我们必须考虑到社会结构的复杂性、民意调查的不完整性以及选举前夕的电视辩论对选民心态的影响。大规模抗议的爆发本身并不构成竞选舞弊的确证,它最多只是提供一种间接性的证据。甚至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表达他的“震骇”时,也是小心翼翼地避免直接指责伊朗政府舞弊。
但在承认上述论断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做出的一个相关的论断是:纵使整个选举过程洁白无瑕,政府也无权因此而剥夺民众哪怕出于一丁点的疑虑而举行和平抗议的权利。也许民众原本应当遵照政府的建议,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来表达不满,但问题在于,伊朗领导人过早的、过于坚决的支持一方的表态,使人们怀疑正常的法律程序已难以得到信任和依恃,合理表达诉求的通道已经遭到堵塞。于是他们自然而言地选择以街头示威的形式表达愤怒。
示威活动让政府更加担心民众的企图,于是放出了更强硬的言辞,采取了更猛烈的反制行动。于是在最后,政府对社会稳定的担忧与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产生了交互反应和相互强化的作用,最终使一场本可合理解决的冲突演变为二十多年来未有的大乱。现在,虽然表面上的风暴已经平息,但此事带来的裂痕与伤痛已经渗透到伊朗社会肌体的内部,各种潜在的混乱因素在高压的焖锅之中滋长发酵。民众愿望表达渠道的不畅,带来整个社会根基的动荡,这种过程曾在许多国家发生过,值得人们引以为戒。
虽然在这个信息快速更替的时代,一周之前的伊朗风波已经显得像是一桩陈年旧事,但我们仍需探讨它所凸显的价值。就积极的方面而言,伊朗向世人展示了它拥有某种程度上的竞争性民主制和宗教约束之下的宪政制度,这在许多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仍是尚付阙如的。
任何国家的政府都可以以国家利益、外部威胁、特殊国情等理由,来主张一种特殊的政治和发展模式;但也必须给予民众以同样充分的质疑乃至反对这种模式的权利。必须承认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与声音的参差不齐乃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并为这种争论提供一种有法可依的顺畅渠道,否则,由此引发的冲突甚至会危及一国“模式”本身的存续。这也许正是伊朗选举风波带给我们的启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