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华只是一个朴实无华的名字,却让无数人惦念着。八十年代的舞台上有了他和姜昆,多少由衷的欢笑声久久盘桓在人们耳际。姜、李搭档的表演,段段活儿都充满着年轻人的激情澎湃,而李文华那张起皱的脸上,带着孩子般天真烂漫的笑。
人们把“蔫包袱”这个名词专门送给李文华,这是他莫大的荣誉。这个貌不惊人的小老头,在“蔫”里藏着机灵,他慢慢悠悠、无精打采的谈吐、那副再普通不过的嗓子,总是出其不意地迸发出幽默火花。李文华是为相声而生就的“蔫”,也只有在奇异的相声艺术中,蔫蔫的李文华才能光芒四射。
但是如今被网友称为“最后一位相声艺术家”的李文华老先生离开人世了。5月15日,相声名家李文华追悼会在八宝山殡仪馆东厅举行。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姜昆、冯巩、李金斗、孟凡贵、马东、常宝华等曲艺界人士以及近千名群众与李文华遗体道别。(《新华网》5月15 日)
社会上总有这么一种现象,人死后才会真正“出名”,生前得不到的荣誉也会“纷至沓来”,仿佛这些奖项就不是给在世的人享用的。
你看看在巨大的悲痛面前,人们开始担忧,我们还能看到真正的相声吗?悲观的人认为李文华老先生带走了相声界最后的库存,人间从此无相声。只剩下相声的侄子———小品,相声的外甥———段子,相声的外甥媳妇———帖子。人间从此无李文华,只剩下他的那群师兄师弟师侄师孙,“拱卫”着一门行当的生存假象。
李老先生在相声界的地位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还要警惕过分拔高之现象。要知道“今天掌握着中国文化界主流话语权的这一代人,多是听着李文华的相声长大的。这导致对他的怀念,不会泛起太多杂音。”而我相信一个真正艺术家并不是那么喜欢听一些冠以“高帽子”的言论,客观,中肯的评价才是对一个艺术家最好的礼物,而那些高帽子还是让某些“明星人物”去戴吧。留下给观众的笑声才是一个相声演员最好的回报而不是“带走了相声”。李老先生不是“守财奴”要抓着相声不放,非要带走才开心。
所以说,李老先生走了,相声还要继续,并不是就这么消失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现实感横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必然要深深的打上时代的痕迹,你敢说相声这么一成不变的走先去观众就会喜欢如旧吗?不能。不管相声也好还是什么其他的东西也要被迫随时代“潇洒走一回”。现在的相声究竟走向如何,我并不知道,其缺点也必然很多。想想当初鲁迅首创杂文时,骂声一片,口诛笔伐者何止今天批斗相声界的人。但是杂文走过来了,相声我相信也可以走出一条路来,那是不同于先辈的路,怎么走,以及怎么旧瓶装新酒是相声工作者们该思考的了。
想一想前些年那个“逗你玩”的马三立先生去世前说过:“我希望相声艺术永远繁荣下去!”可是怎么繁荣不见得就要走老套路,现在很多人不喜欢再看相声即使因为其“不改动”。李老先生代表的是上个年代的相声艺术,我们的年代,甚至于将来的年代需要怎样的相声艺术呢?“李文华们”创造了过去的经典,现在的经典将有谁来创造?这不是请一两个外国人客串一下就可以搞定的事情,我们的文化还要我们自己找出出路。李文华老先生去了,我们相信,他不愿意自己将相声艺术带走了,一代代艺术人还要继续奋斗下去。而像李文华这样的艺术家必定是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同时还有那些曾经的经典。美国著名演员格利高里·派克去世当晚,美国第三十届“电影协会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在悲痛中举行,获得此项殊荣的罗伯特·德尼罗走上台亲亲说了一句:“晚安,派克!”这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告别方式,今天我也真诚的道一声:“晚安,李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