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广交会”,今年向内贸企业打开了大门。
出口企业遵循的是国际贸易制度,如商检制度、信用证制度、保险制度等。对中国的出口加工企业而言,赚取利润虽低,但资金和利益有保障。国内销售不仅渠道不畅,没有在全球有影响力的采购商、贸易商,市场覆盖面小,制造厂商的利益容易受到侵害,如厂家需要支付进场费,货款结算周期长,上下游勾连的三角债多发等等。
出口企业并非不愿改变现状增加内贸,关键是市场分割严重,隐形成本过高。表面上外贸出口只能赚3%利润,内贸利润可能略高一些,但加上隐形成本,两者利润相差无几,内贸耗费的精力更多。
建立内贸市场,要允许各种资金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建立层级分明的批发商、零售商和有能力在国际国内同时经营的综合商社。在目前遍布全国城乡的农贸市场的基础上,建立起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渠道公司,使国内的销售渠道与国际销售渠道一致。
改变政府的市场干预之手无所不在的情况。以农资物流为例,按照2007年制订的《农业部定点农资市场管理办法》规定,实行农业部定点农资市场制度。综观其中条款,除了能够显示农资专家与管理部门的权威之外,对扩大物流、建立市场销售体系无任何好处。
一些地区的维护本地开发商、买本地车、买本地酒等做法,思维僵化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必须以法律摧毁画地为牢的地方保护主义,以确保国内统一市场畅通无阻。
另一方面,要从税收方面改变激励机制,如果地方政府主要靠消费税作为收入来源,那么,政府就会对所有能增进消费的优质企业大力扶持,不分本地外地。
最后,内贸市场的信用问题亟须解决。为什么在国际市场上的中国制造通常比国内便宜?在香港市场的比内地便宜?最需要发展、消费能力相对薄弱的本土市场反而价格最高?因为国内贸易交易制度一般是,厂家需要支付“进场费”等通道费用,货款结算有一定期限的账期、非食品类商品要实行退换货制等。内销零售商“很牛”,市场覆盖面窄但垄断程度高,他们肆无忌惮地挤占制造企业的利润,使本就处于融资难困境中的制造企业不得不成为销售商的现金奶牛。生产厂商为弥补账期风险,而抬高了价格。这反过来抑制了消费,增加了社会成本。
我国有反垄断法,有反不正当竞争法,政府有必要保护制造企业的基本权利,该出手时就出手,或允许制造企业建立强有力的行业协会进行博弈,或者禁止挤占挪用,建立资金第三方托管模式,或者以信用保险公司解决资金占用。既然网上销售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网下销售为什么不能解决?
内销制度死结要靠政府解开,家电下乡、农资补贴之际正是建立中国基础商业信用体制的大好时机。(作者叶檀,财经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