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胡玫声称要拍电影《孔子》以来,就谁有资格来演孔子这个题目,各路评论家就开始奇思妙想,但观点大致能归到一路,那就是谁也演不了。近日,主演终于有谱了,导演胡玫透露,已经确定由周润发主演电影《孔子》,因为发哥 符合“高大威猛、德艺双馨”的要求。
发哥一出,我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因为没有比他更合适的演员,文凭不高,国学不厚,并不代表没文化,能演出小马哥飞扬的神采和李慕白儒雅的韵味,演孔老夫子当也不在话下。
但我对胡玫导演不太放心。胡玫是个好导演,专攻历史正剧,善抓宏大题材,能把严肃的正剧拍得很好看,老百姓喜欢,老干部放心,属于极少数能让“二老”都满意的导演,肯定能把《孔子》拍得好看又有“教育意义”。我对胡玫不放心的,是她独特的影视政治学。
胡玫的“影视政治学”在《雍正王朝》里表现得最为充分,一个勤政克己但刻薄寡恩而且大兴文字狱的专制君主,被塑造成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圣君,成了不惜粉身碎骨也要推动新政的改革家,让电视机前的老百姓为好皇帝哭得泪眼朦胧。这让我想到当时一个故事,时任总理的朱镕基看话剧《商鞅》而动情泪下。胡玫用她的“皇帝美学”来塑造谁呼唤谁,自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
《雍正王朝》之外,《汉武大帝》、《乔家大院》也都让人看到了导演的深谋远虑与抱负,部部响应着某种崛起的精神,“奏响着时代的最强音”。这就可以解释,为何胡玫导演拍一孔子,竟惊动了国外媒体,世界最牛的美联社报道说,“香港影星周润发将在一部耗资2200万美元并得到政府支持的传记影片中主演(孔子)这名古代哲学家。”“儒家的和谐思想是解决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一种方法。一些地方用孝顺和家庭责任等儒家道德的水平来考核党内官员。”
从主旋律政治大剧,到主旋律文化大片,胡玫找到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从媒体访谈可以看出,胡玫对孔子的敬仰有如滔滔江水。她塑造圣君贤臣的功夫越强,我的担心就越来越成为现实,我丝毫不怀疑,她要将孔子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圣贤。
孔子原本是一个人,一个理想得不到实现的读书人,但后世王朝与其不肖弟子出于某种抱负,生生将老人家请上供桌,成了至圣先师,成了王朝统治的吉祥符,遭受了“非人”的待遇,就这样被绑架了几千年。终于等到五四,为拨乱反正不惜打倒孔家店,神庙砸烂了,这位老书生也渐渐有了可爱的人样子,如此,学者李零才将其称昵称为丧家狗。但是,随着文化复兴持续升温,新一轮造神又开始了,孔子又继续他风吹日晒的神像生涯。
于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被神化-被还原-被神化,就成了孔子的必然的历史宿命。让一位有政治情怀的导演来塑造孔子,这当然是一件有风险的事,尤其又是那样地塑造过雍正。胡玫一定会将孔子拍得很有人情味,但我实在不想看到这样的场面,“有血有肉”成了包装与噱头,成了挂在肉架上的“羊头”,摆在案板上售卖的,反倒是另一种东西。这样,对孔子就又成了另一种神化——一个有血有肉的神。
既然是得到了支持,拍成主旋律大片就是导演的责任,这也正常,哪个公司不拍些形象公关片呢。但是,我反对打造了一个孔子,却挂着“还原”的幌子,这对老百姓算不算一种忽悠?
还有,在有些时候,片面的真实也是说谎。孔子确实维护等级秩序,提倡纲常伦理,但他也有“苛政猛于虎”的愤慨,他的信徒根据他的“仁”发展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这些史实,会不会在电影里得到体现呢?
所以,我对胡玫导演的最大期望是:还原真孔子,不造假圣人。
(搜狐专稿,转载请注明)
(责任编辑:李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