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吸纳就业的主体是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他们大约吸纳了75%的就业人口。在金融危机当中,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比国企更多。如果将注资国企的部分资金用于中小企业减税,这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 |
近日,国资委证实已对部分国有航空公司注资,国资委还表示,对于政策性亏损国企也将视情况予以不同程度的注资。市场普遍认为,发电企业极有可能是下一批收益者。
事实上,政府对国企注资是一种历史传统。近十年来最为著名的政策性注资事件当属1998年发行2700亿特别国债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那次注资不仅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而且还辅之以剥离不良资产等措施,迅速改善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状况。
对这一系列注资行为进行观察不难发现,注资的最大理由均是政策性亏损。所谓政策性亏损的潜台词是,这些国企亏损并非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而是由于国家总体部署的需要,企业亏损是一种顾全大局的行为。因此,当企业经营难以为继的时候,政府出面救助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假如事实真的如此,那么注资就无可厚非。但实际情况未必如此,以注资国有商业银行为例,各行的不良资产确实有诸如所谓安定团结贷款这些因素,但经营管理不善、关系贷款横行、监督机制缺失也是不可否认的重要原因。让财政为这种行为提供政策性报销很难说是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措施。
这种被定义为软预算约束现象早已普遍存在。农发行、铁道部更是常年享受这种政策性报销的典型。但分析两个部门的亏损原因,并不能简单的用大局需要来解释。
农发行的政策性亏损是粮食收购体制失败的典型。一方面,中国的粮食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另一方面,粮食收储企业(基本为国企)却普遍性亏损。这种貌似难以理解的现象其实并不难解释。作为将粮食储备作为主要任务的粮食收储企业而言,企业经营效益并不重要。这就导致粮食收储企业普遍缺乏经营动力,企业将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争取财政资金和政策支持上,这在客观上诱发了寻租行为,因此粮食收储企业的各种丑闻不绝于耳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个与国际粮食市场割裂的僵硬体制使财政不得不长期为此买单,农发行只是承担这一任务的倒霉蛋而已。这种带有浓厚计划经济特征的体制才是农发行长期亏损的真正原因。
而铁老大更是计划经济的典型。一个号称要投入数万亿元将中国推入高铁时代的部门,却迟迟没有拿出解决火车票实名制的方案。公众对铁道部的普遍抱怨和失望折射出目前铁路体制的困境。人们很难想象,连为了防止倒票的实名制问题都解决不了的部门,如何能实现铁路现代化?
匈牙利学者科尔奈(Kornai)对这种现象早已做出解释,他认为,一些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国家出于“父爱主义”动机对亏损企业进行救助,使国有企业即使亏损也能生存下去。软预算约束就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国有企业即便持续亏损也能生存下来,因为国家总是不断地、仓促地给予救助。林毅夫则认为:因为信息不对称,政府并不知道要多少保护和补贴才够,因此,企业会把因为经营不善所引起的亏损责任也推给政府,说是政府的“预算软约束”力度不够。
这说明,对亏损国企注资是一种带有浓烈计划经济色彩的干预行为。这种行为与市场经济体制是矛盾的,效率也是低下的。
从保增长角度出发,大规模给国企注资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确实会拉动经济总量增长。但是,保增长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它的主要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带动就业,促进社会稳定。
而吸纳就业的主体却是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他们大约吸纳了75%的就业人口。在金融危机当中,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比国企更多,他们更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帮助。如果将注资国企的部分资金用于中小企业减税,这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陈志武先生在1月13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中提出给中小企业免税一年以促进就业。这项建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或许会面临很多的争论,但他的观点至少表明,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切入点应从国企身上移开,要更多的考虑已基本实现市场化的中小企业。
(作者系搜狐财经话题特约评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liu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