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梅兰芳》和《非诚勿扰》是上个月必看影片,那么这个月则应是《赤壁》,作为本年度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华语大片,《赤壁》显示了其强大的吸金能力,上半年开篇的7亿票房(国内3.12亿)足以说明这一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远去的历史尘埃落定,近处的风华依稀可见,无奈的只是英雄相惜。《赤壁》留有太多吴宇森的标志,暴力美学、兄弟真情、白鸽情缘、乱世争雄、江湖豪情这些标记显然是我们熟悉的吴宇森。然而吴宇森留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些,好莱坞同样留有太多吴宇森的标记,《终极标靶》、《断箭》、《碟中碟2》、《风语者》,这是我们所不太熟悉的吴宇森,虽然有好莱坞顶级大导演桂冠加冕,但这些影片充其量只是好莱坞的工业流水线一件没有标签的作品。好莱坞之路也让吴宇森风格尽失,他既没有维护了商业影片的价值,同时也丢掉了本土文化的印记,空留了一副没有精神的皮囊,除多了几许经验,别的都已经无从谈起。背井离乡的他也不足为华语大片谋出一条符合的道路与模式,足见国内商业大片之路还很漫长。
如果用一个词总结08年大片,首推回归,这里的回归不单指大片的风格与文化的影响力,还有导演的心态。在这里回归首先体现在思想上,思想进而影响行为。行为回归的模式不是靠生搬硬切地拿回来,而是用固定风格的转嫁来迎合市场或用自我约束的方式回归本土主流。从周星驰的温情、陈凯歌的人文、冯小刚的喜剧、吴宇森的商业,此外还有张艺谋在奥运会上演的中国风,这些大导演的表现赋予了银幕上的喜乐年华,也给出了银幕下的思索与抉择。他们的成绩代表着过去,不一定代表着将来,新生代势力才是中国电影的明天,在新旧交替差异的当下,思想年龄上老一些的导演,开始选择走一些老路,从这里谋求回归的探索。也许这些路比较熟悉,也比较好走,然而对于走过百年历史的中国电影,这条路并不好走,大片之殇从没被我们遗忘。
一昧地靠武侠来释放东方文化魅力的大片,还未跳出模式单一这一怪圈。东西方文化差异和观影方式不同让东方文化不断萎缩,影片自我约束迎合商业模式,大片导演只能上演貌合神离的影片,于是大部分靠本土风格的妥协换取国际市场的票房,尝试一次次地落败,而顶着大片帽子的国华语影片只能在国内市场换取商业票房和成就,而其中的艺术和文化早已遗失殆尽。然而吴宇森并非霸王,没有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也没有乌江别恨,有的只是悬崖勒马,浪子回头。在《碟中碟2》上映后,媒介询问其是否还会拍摄华语片时,他的选择是NO,然而在《风语者》和《致命报酬》票房落败后,他开始反思,选择回归。中国有句老话,落叶归根,树木都能如此,更何况人呢!在好莱坞征战十多年的他带着《赤壁》回来了,他的回归与《赤壁》的出现,意在重新凭借东方文化征服西方,这才是我们熟悉的吴宇森这才是我们想看到的电影,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不得不说人言可谓,网络互动与扩张性也给了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土壤。从张艺谋的《英雄》开始,关于国产大片的诟病之言就从没有停过,于是慢慢形成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口碑越差的影片票房越有保障。从《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及今年的《功夫之王》等国产大片一路走来,口碑成为制约大片前进与发展的一大难题,到底是要市场还是要文化确实是困扰制片方的一个难题。
几年下来经过大片洗礼的国内市场越来越成熟,观众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高质量的影片也是观众所求,然而国内电影工业的积累与发展程度远没有达到观众的要求,于是大片在矛盾与争议中艰难跋涉。有人说国内电影工业体系不完善,技术达不到,有些差距我们承认,当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消化西方百年的文化积累,难免急功近利和文化扭曲,然文化的底蕴和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追赶上的,还需假以时日,而观众所能做的只是关注和支持。繁华落尽见真淳,在笔者看来现阶段不断饱受争议的大片,积累的只是经验,而这些宝贵的经验是支撑真正华语大片的基石,华语大片之路还很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