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2008年年底将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
同时也有报道说,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浙江一些高校下指标规定学院领导和专家教授必须帮助多少学生就业,如果不完成,会相应扣罚岗位津贴。
浙江的这个“就业指标”指定是不太靠谱。领导老师们再敬业,人脉再广泛,也代替不了就业机构的功能。老师们的主要责任是教书育人,再让他们产供销全包揽,于情于理似乎都说不过去。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担忧,似乎已经部分成为现实。但是,最近也有专家指出,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由于国家扩大内需、保证必要投资,钢铁行业、铁路、交通等部门明年提供的岗位相对其他行业来说比较充余,但用工要求的专业性也相对较高。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因为专业设置赶不上经济形势的变化,不少毕业的大学生,即使有工作岗位,也有可能因专业不对口的原因而失去工作机会。另外,一些原本很少聘用大学生的行业,虽然缺口不少,但也发愁招不到高素质人才。
此时,可以根据用工方面的委托和需求,及时推出定位准确的就业再培训,把教育重点放在就业直接需要运用的技能培训上。这方面,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拿来参考。职业培训其实是一个政府与失业问题作斗争的重要武器,职业培训不仅能让失业人员在短期内掌握起码的职业技能、填补失业等待时间,更能够让失业人员建立重新就业的希望,不至于因为无所事事而引发不必要的事端。那些大学四年里没修得一技之长的学生们,面对真实的失业威胁和就业的可能,多半会认真在职业学校里学上点儿实实在在的技能,就算是卖肉修车当保姆,也要有相应的专业技术和对行业形势的基本了解。培训学校可以由国家审批,由就业机构、企业、学校多方联合承办,这样的学校把产供销全程包揽,合情合理,且应该前途比较光明。当然,搞好监控是必要的,别让一些山寨学校趁乱敲诈学生家长的腰包、骗走国家拨付的纳税人的血汗。
(责任编辑: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