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下午,西北五省(区)党校研究生班咸阳考区被一名考生搅成一锅粥:身为该校07级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班学员的陕西乾县科技局局长王显亮,竟然对一位重申考场纪律的考区负责人破口大骂,并声称:“我掏钱买文凭,你有啥资格管我!”致使该考场考试时间延迟10多分钟(据《西安晚报》12月22日报道)。
“这是啥考试,还弄得和真的一样”,从王局长大惑不解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在他眼里这样的考试本身就不是“真的”。不难想象,有着和王局长同样想法的应该不在少数——监考老师之所以向王局长重申考场纪律,正是因为在此前的考试中有人违反考场纪律,且在受到处罚后态度恶劣。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没想到考场纪律竟然成了令王局长抓狂的“紧箍咒”,并最终导致他当场发飙。
此事曝光之后,不少人纷纷拿党校说事,窃以为这样的指责有失公允。原因很简单,官员考生的非同一般不仅仅体现在党校的考场内。去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大多数官员的文凭“是混出来的”。显而易见,在这种混学历、买文凭的心理定位之中,考场纪律乃至考试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过场,没必要也不应该“弄得和真的一样”。从这种意义上看,王局长的口出狂言,何尝不是其真实的内心写照?
早在2004年10月,中组部等四部委经过两年的清查,发现在接受调查的 67万名县处级以上干部中,每40名就有一人的文凭有问题。触目惊心的学历腐败因此备受关注,虽然此后在全国范围内相继开展清查,但范围仅限于文凭造假,而没有涵盖“混文凭”。时至今日,官帽大一级、学历高一等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撇开可能存在的假文凭,货真价实的文凭中有多少湿淋淋的水分,又是否为职务工作所必须?从王局长轻薄不屑的言辞可以看出,他原本视这样的考试于无物,既然如此,他为何还要如此积极地参与其中?
答案恰如某些熟知内情者所言:文凭是升迁的“门票”。毋庸讳言,在很多地区和部门,将文凭等同于能力的用人观念依然普遍存在,高薪、高职追求高学历的报道因此屡见不鲜。片面唯学历是举的用人观念,逼迫和诱惑官员获取更高的学历,重新进修成本太高、学历造假风险太大,相比之下混文凭无疑是最佳选择。因此才会有王局长这样不屑考试却又参加考试的官员,也因此才会有他因文凭混得不顺而勃然大怒乃至破口大骂之事。
仅就混文凭而言,语出惊人的王局长或许算不上最坏的典型——虽然气焰嚣张,他毕竟还是掏钱来买文凭,而不是权学交易幕后寻租;尽管大闹考场,他毕竟还是亲自参加考试,而没有安排属下冒名顶替。要知道,这样的比例在混文凭的官员中并不在少数,当一语惊人的王局长引起世人关注的时候,相信他们的心口也在隐隐作痛。对于他们来说,王局长无异于那位拆穿皇帝没穿衣服的男孩——尽管他自己也没有穿衣服。
此情此景,不由得再次使人联想起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年初张平履新一度引起舆论普遍关注,其中焦点在于他竟然只有中专学历。除了对他的诚实与自信表示赞叹之外,很多网友表示,“以他的地位,弄个什么样的学历都不是什么难事”。一个“弄”字令人百感交集——张平不弄,不代表别人不弄;张平不需要弄,不意味着别人也不需要弄。寻常小事之所以能够成为舆论焦点,除了在于其稀缺之外,更在于其难以复制。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文凭不再简单地与能力划上等号,是否还会有那么多官员对一纸证书趋之若鹜,王局长之流又是否还会因其中的“假戏真唱”而勃然大怒?
如果不能以更加科学的选拔用人机制,为热衷于混文凭的官员披上一件体面的外衣,类似于王局长这样身体力行诠释荒诞的场景恐难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因为在他们眼中,裸奔原本就是一种常态,凭什么唯独自己需要忍受额外的束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