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农民工就业问题,不仅关涉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还将对整个经济体系能否安然度过本轮经济周期起到极其重要的影响。
日前,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会议指出,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尤其要高度重视农民工的就业。
这是一个积极的政策动向。面对过年后必将出现的农民工“返城潮”,无论劳务输出省份或农民工流入地区,都有必要拿出相应预案。因为,无论农民工留在家乡还是继续外出务工,都需要获得就业机会。实际上,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前,作为劳动力资源大省的河北省和用工大省的广东,便已相继出台稳定和促进农民工就业措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的做法,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具体要求可谓高度一致。我把相关内容概括为四点:
一是摸清底子。具体措施为建立农民工就业失业监测及企业运作(倒闭、停产、破产等)情况报告制度,并对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实施重点监控。二是稳定“队伍”,多渠道促进就业。比如,对失业农民工技术骨干优先推荐就业;将农民工纳入相应的就业补贴范围;对招聘失业农民工技术骨干的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等等。三是加强培训。包括对农民工技术骨干实行免费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开展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并可适当给予补贴;加强校企合作,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等等。四是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对参加失业保险的失业农民工,开辟“绿色通道”,及时足额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降低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标准;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明确规定:农民工技术骨干可享受更优惠的就业、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可将拥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农民工技术骨干纳入廉租住房保障体系。
由此可见,广东省在稳定农民工就业方面不仅出手快、力度大,而且颇具预见性和可操作性,值得其他地区借鉴。据报道,目前广州的失业保险基金结余85亿元,而每年的支出仅在3亿至5亿元,主要原因是相当一部分失业农民工没能拿到失业保险金。这说明,其他一些地方至少在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比如降低企业失业保险缴费比例、扩大农民工失业保险金支出范围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当本轮经济周期过去,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地区还是要回到大量吸收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技术骨干的路子上来。最近国内有些地方跑到国外“抄底”高端人才,而我认为,在应对和稳定农民工就业方面,动作也要快一些。这一者是当下形势使然,二者则在于着眼将来、未雨绸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