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2日,中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中央银行——韩国银行签署协议,同意建立初定期为三年(可展期)的两国货币互换安排。中韩之间的这一协议是此次经济危机以来中国对外第一单货币互换,此举标志着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向前再次推进了一小步,也标志着在世界经济危机大局下,一度陷入争论的《清迈协议》操作方向有可能偏向中国主张的目标。
为什么对家是韩国
韩国在亚洲区域内,曾是一个经济实力相当强悍的小国。但今天,其经济危急状况似乎与陷于政治纷争的泰国相似。
因受世界性的经济金融危机影响,对外向型产业高度依赖的韩国经济已进入下降通道,经济显现严重的衰退风险。2008年第三季度,韩国GDP仅增长0.6%,为4年来最低增幅。韩国内多数人已经相信,韩国正迈向1997—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以来最严重衰退。与此相对应,韩元的表现也令韩国人感到难堪——2008年1月以来,韩元兑美元已贬值超过30%;至于股市,韩国国家竞争力强化委员长司空一也坦言,韩国股市正面临“无底的恐惧”。
为刺激国内经济,韩国央行进行了连续大幅降息。12月11日,韩国银行刚完成10月以来的第四次降息——将现行利率由此前的4%下调至3%,此举不仅令该国利率创下新低,100个基点的降幅也同时创下历史纪录。但这些措施似乎并未扭转经济颓势和悲观预期。各方对2009年韩国GDP增长率预估已经下滑到2%区间,这个指标比2007年当时5%的水平几乎腰斩。
中韩协议强力支持了韩国的对外流动性
悲观的经济前景驱使韩国内民众普遍选择持有美元、抛出韩元,这一现象蔓延已开始危及韩国的对外流动性信誉。作为怀疑情绪上升的反映,标普新近下调了韩国的国家信用评级。
尽管韩国政府坚称自身的外汇储备规模足以应付所有的对外支付,但事实上,要打消国际间和内部的怀疑情绪并不容易。且不论是否韩国央行真的仍拥有2400亿美元的外汇存底。在目前国际间流动性普遍短缺的状况下,要平稳度过危机而没有来自大国或国际组织的强力支持是无法想像的。
此时,作为国际间受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的新兴大国,中国义不容辞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协议签订后,韩国政府将可以更鲜明地向外界展示资源调动能力,也将有助于韩元贬值势头得到一定的遏制,给政府推出更多有利经济基本面改善的政策创造条件。
今日一小步,明日一大步
就商业功能而言,货币互换目的在于锁定交易双方筹资成本,防止汇率变动风险造成的损失。但如放到国家政治功能层面,它更被视为是一国对另一国对外支付能力的支持。
当然,中韩协议的金额现在看来仍有些微不足道。以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的规模和12月9日的汇率计价时点看,再考虑到韩元贬值的势头之迅猛,似乎这笔交易对中国完全缺乏短期、直接的利益吸引力。但如果考虑到此前,即11月28日,韩国与美国之间完成的那笔80亿美元(协议总额为3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交易,再考虑到与中国签订协议的同日,韩国和日本也达成了扩大货币互换交易至200亿美元的协议。这三个消息一旦被合并解读,即使是不明原委的观众也或许会隐约感觉到——韩国,这个东北亚的昔日小虎、目前陷入经济困局的国家,正成为几个大国的角力场所。
此时,中国确不应较一城一地之短长,短期经济利益已然变得相当次要。
众所周知,2000年的“10+3”财长会议结束后,中、日、韩都曾在区域内的货币互换协议领域表现抢眼,但关于《清迈协议》的具体操作和推广却意见不一。中国一直对日、韩倡导的所谓“中间机构组织”持保留意见,希望控制中国“义务”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现在来看,经过这次中、韩之间的交易,此后如果再有更多的区域内国家(地区)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与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建立类似的货币互换安排,那么不仅中国参与《清迈协议》时的支配权会得到了更有力保证,而且东亚、亚洲区乃至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也将增加一个新的实现路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相信若干个“一小步”,将有助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人民币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跃上一个新的、更高的台阶。而人民币先区域化、后国际化的路径也正变得更加鲜明。
(作者为搜狐特约评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