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纲要明确指出,未来中国粮食供需仍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压力仍然很大。为将今后中国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必须确保2020年前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同时,从明年起逐步实现国内粮价与国际粮价接轨。
从国内环境看,首先,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过去五个季度中,GDP季度环比增长率已从2007年第二季度的12.7%一路下滑至2008年第三季度的9.0%。虽然今年实现“保八”问题不大,但明年就很难说了。世界银行预测明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仅为1%,比今年的2.8%还低。在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受外部因素左右较大,除继续增加投资之外,想方设法扩大消费支出也将成为政府工作的一个着力点。
就农村消费来说,除了进一步降低税费和提高补贴,根本办法还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稳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据国家发改委透露,从明年新粮上市起,将提高3种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而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的具体提高幅度也将公布。
其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于稳定当前农村就业和农村稳定也将产生正面外溢效应。现在沿海出口企业遭遇外部冲击,短期内大量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可能性不大。一些民工输出大省都已提前出现了回流潮。通过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吸引部分农村青壮年重新回到第一产业,对于稳定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再次,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已合法化,如何防止土地流转中出现违法工业占地和侵害农民利益的现象需引起有关部门的警惕和关注。特别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都在想方设法出台各种措施全力保增长。毋庸讳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冲突有可能日益抬头。纲要的及时出台,确保了耕地优先的原则,提前为地方政府在审批土地使用权和处理土地用途纠纷问题上给出了指导方针。
最后,从一个较长远的视角来看,重视农业发展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传统上,由于农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并不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甚至被视为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但实际上,国际粮农组织在2008年的报告中特别指出,在中国这种转轨经济国家,农业对于发展的潜力事实上还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小农耕作的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改进价格激励、提高公共投资的质量和数量、提高信贷可得性、让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更好地运行、提高生产者组织的绩效等措施,都能有效提高农业产出、增加农民收入。
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方面,随着国际油价和各国通货膨胀率不断走低,今年下半年全球农产品价格已出现明显回落,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农民生产激励下降、各国农业产量下滑,其结果就是明后年一场世界粮食危机可能卷土重来。更严重的是,在全球经济已陷入困境的情况下,粮食价格上涨将进一步使衰退演变为滞胀,从而大大增加各国解决危机的难度。另一方面,全球粮食供给偏紧仍将是一个长期趋势。据测算,过去10年来全球谷物消费需求增加2200亿公斤,年均增长1.1%;而粮食供给却仅增加1000亿公斤,年均增长0.5%,目前,世界谷物库存消费比仍处于较低水平。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与菲律宾这种小国不同,解决吃饭问题不能依赖进口,对粮食安全问题尤需时时警惕、高度重视,切不可掉以轻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