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猴王”六小龄童来濮阳举行讲座暨新作《六小龄童品西游》签售见面会。对于当下不少影视文学作品恶搞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西游人物形象,六小龄童表示,《西游记》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深受国人喜爱,在国外也很受追捧,恶搞西游人物形象实际是在不知廉耻地践踏民族文化。
六小龄童因在旧版《西游记》中成功塑造了孙悟空的形象,而家喻户晓,名震中外。因此说六小龄童是半个西游记专家,似不为过。或许也正是有这样的自我认定,近年来六小龄童先生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类似的意思。作为一个曾经创作过经典艺术形象的知名艺术家,对后人的创作不认同、不满意甚至抱以一定的成见,其实都在情理之中,即使是一个普通观众,也有批评文艺作品的自由。但说到“不知廉耻地践踏民族文化”,未免就有些托大了。
因为谁都不是民族文化的代言人,谁也无权仅凭一己之观感或者借助某种身份上的优势,越俎代疱地诉说“民族文化”的感受。其实有两点必须首先厘清:一是“恶搞西游记人物形象”一说能否成立?恶搞固然贬义,但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很难给恶搞下一个清晰的界定,这就很容易演变成传统与现代的意识对抗,甚至沦为杂带私见的无聊的口舌之辩。不幸的是,影视作品免不了要改编,创新甚至颠覆。
二是恶搞西游记人物形象是否就践踏了民族文化?不可否认,现在的影视作品有一种很不好的倾向甚至说趋势,就是给一些古典艺术作品套上一层现代的“画皮”,加入一些流行要素,譬如给孙悟空画上“烟熏妆”,让沙和尚与蜘蛛精谈恋爱,与时俱进也好,哗众取宠也罢,怎么评价悉听尊便,但我不认为这能与“践踏民族文化”扯得上关系,一来创作者似乎没有这样的“犯罪故意”,二来这种商业意图十分明显的再创作已经没有了民族文化的因子。硬要说“践踏”的话,我想践踏的也是一部分观众的视觉神经。当然也不排除,另一部分观念会觉得很有趣。
六小龄童可能把民族文化当成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纯情少女,认为沾不得碰不得。这种过于狭隘的文化保守思维,也容易进一步演变为一种“最开始的就是好的”,甚至“先占为王”的顽固。这无疑有失偏颇。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固然经典,但以今天的欣赏角度来说,也不是完美无缺毫无瑕疵的。
其实作为民族文化的《西游记》只是一个文本,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早就摆在那里,谁也践踏不了,而后人的各自演译,不过另一番创造民族文化的过程,这其中当然免不了有艺术水平高下之分,价值取向的各异,但说到底大家都是平等的,理应要有宽容的心态,不要动辄拿出“民族文化”的大帽子压人。尤其是对一个曾经的创作者来说,更应保持一个中立的艺术立场看待他人的创作,以避免“自卖自夸”的嫌疑。其实,就算是不招人待见的“恶搞”也不必忧心忡忡,至少它见证了《西游记》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有多少民族文化甚至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就已经在冷漠中被扔进了故纸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