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一周局长”制度成为当地党政机关的热门话题。县里挑出7个窗口单位作试点,已有近百人先后体验过当“周官”的滋味,反映似乎不错。(10月16日《都市时报》)
事实上,将所谓“一周局长”改称“一周局秘”应该更为合适。
“一周局长”实际就是一种并不到位的单方向换位体验,让下属职工都去粗浅体验一番“当局长的感觉”。当地政府预先为“当局长的感觉”设定的“标准答案”,当然是要让下属感叹“当领导真难”,从而在今后“做到为领导分忧不添乱”。对此,“一周局长”们也都心领神会,面对记者的采访,“都肯定地说自己通过轮值后,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然而,当问及他们“是否为民众解决过什么实际问题,任职期间最难忘或最遗憾的又是什么”时,居然不是记不起来了,就是干脆说没有。
有人想到“一周局长”的反腐作用,其实这有点八竿子打不着,因为说话算话的真局长还在后面坐着呢,“一周局长”只是出来“为领导分忧”的。当然,因为大家都知道你是个暂时的“假局长”,“一周局长”们可能会因为惧于周围人的审视而平生某种“责任感”。但“一周局长”终究是假玩,在特殊情境下得来的“责任感”一旦遭遇真实的权力酱缸,也就难免灰飞烟灭了。
看到新闻频频将“一周局长”和“制度”、“行政体制改革”这些词联系起来使用,我总觉得荒谬而可笑。它甚至连“管理试错”都谈不上,纯粹是一种显得“咱们领导有智慧”的“为创新而创新”。“一周局长”起始于领导的“一句玩笑”和“一拍脑袋”,体现的是“绝对权力的绝对荒谬”。“用了都说好”的内部评价,无非是一种自娱自乐而已。
是绩效工程还是政绩工程,“为创新而创新”那点“司马昭之心”,不说也便罢了;可一旦各地的行政体制创新都陷入“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那就确实很值得担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