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经济由缓跌转为急跌”与“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在一定程度是一对相互对立的矛盾。现在中央把它们并列为“首要任务”,实际上也就是要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0.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5.4%。
按照惯例,今天将公布CPI的主流预测数据,各方又将瞪大眼睛看中国的调控形势严峻与否了。根据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发展态势,我国的宏观调控目标已由“双防”转向了“一保一控”。在当前经济增长下降趋势已经形成的格局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等同于“防止经济由缓跌转为急跌”。这也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要在“平衡木”运动上一展身手了。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转型与周期调整的叠加时期,这就是中国经济的最大国情,也是我们判断经济形势的唯一正确出发点。
首先,本轮中国经济的转型始于“十一五”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并以提高资源价格、节能减排为抓手。这就犹如在快速飞转的经济车轮下掺沙子,必然使其速度逐渐放慢。一是直接降低潜在经济增长率(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一国(或地区)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率,或者说一国(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二是能源、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逐步改革和对环境保护的强化管理,必然增加企业经营成本,降低利润率,减弱投资积极性。为了部分对冲上升的成本,企业往提高产品售价,从而会降低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少产品出口。
其次,从经济周期看,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周期的冲击源主要是国内“瓶颈”供给硬约束和投资需求的软约束。改革开放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借助于国际市场的调价手段,国内“瓶颈”供给硬约束转化为“瓶颈”供给软约束,国内需求和消费需求成为硬约束。然而,最近的情况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国际“瓶颈”供给硬约束成为最大冲击源。近几年来,国际上“三荒”(粮荒、油荒、矿石等原材料荒)并举,资源价格成倍上涨,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引发了国内“三荒”。
很显然,我国经济转型必然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它不仅需要资源价格、财税等各项改革相配合,同时也需要把握好节奏,兼顾长期与短期利益。与此同时,以前面临国内“瓶颈”供给硬约束,我们可以通过国际进口获得缓解。而现在面临的是国际“瓶颈”供给硬约束,我们还无法从其他星球上“下载”资源来对冲。所以,只有让国际经济自我调节机制发挥作用,等到国际市场重新基本恢复供需平衡,才能自行顺利摆脱困境。
中国正是在经历了多次“平衡木之舞”的考验之后才成功地缔造了“中国经济奇迹”。我们相信,凭借长期以来练就的娴熟技能,“中国经济奇迹”之美称必将继续流传下去!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