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首次参加奥运会的郭文珺并不知道,她射落的这枚金牌,历史意义与她的射击前辈许海峰在24年前夺得的中国奥运第一金一样,都是中国体育里程碑式的金牌,因为郭文珺夺得的第115金,实现了中国在夏季奥运会总金牌数超越日本的历史时刻。
“我国奥运会金牌总数超越日本居亚洲第一”、“金牌总数奠定体育大国地位”,是让我们欢欣鼓舞的好消息。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由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嬗变,还需要包括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国民健身体制构建的过程——在金牌超越日本后,我们还应该有大众体育的超越。
事实上,衡量和判断一个国家“体育实力和地位”的指标,起码应该包括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三个部分。竞技体育的发达、金牌总数的攀升,是“奠定体育大国地位”重要但并不唯一的指标。因此,如果仅把目光锁定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上,是对“体育强国”概念、内涵理解的表面化和单一化:目的性过强,必将使竞技体育的发展偏向单纯的功利性。如此一来,相比竞技体育的发展,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发展的不均衡,也就会被“顾此失彼”了。
回看日本,在取得了竞技体育的辉煌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竞技体育在日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就已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该国体育主管部门的重点,已转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民健身体制构建上来。对此,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奥运金牌,你是真想拿还是假想拿。要假想拿,就把钱花在金牌上;要真想拿,就把钱花在群众体育上。”
与这句话对应的,是一项调查报告:2006年9月中国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对比2000年的调查结果,中国6岁~22岁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明显下降,近视率、肥胖率却不断攀升。专家认为,20多年来,中国学生的体质状况呈逐年下降趋势。新华社曾公布的一个中国人群健康检测报告也显示,被检测者中7成以上的国人处于亚健康和患病状态。由此可见,相比竞技体育的辉煌,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的发展,还明显滞后。
检验大众体育发展状态的指标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国民健康指数、人均体育场馆面积、国民平均运动时间、平均运动健身消费数据等。实际情况如何呢?以体育场地为例,国家体育总局于2004年完成的“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显示,中国人均占有体育场地为1.04平方米,远远低于日本的人均约19平方米的占有率。
令人欣喜的是,早在奥运会前,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刘鹏就指出,举办奥运会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激发和引导人民群众的健身热情,促进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带动体育产业和各项体育事业的进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在此我们期望,政府相关部门能以此次奥运会为契机,在大众体育的发展上多用心用力,为公众积极营造良好运动氛围,提供良好、方便的体育设施与场地等。在金牌总数超越日本之后,为实现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转变,为实现大众体育的超越而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