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如火如荼,与赛事一样火爆的还有与奥运相关的经济领域。据央视报道:无论北京、青岛,还是上海、武汉,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到奥运标识的旅行包、帽子,与奥运相关的商品一路走红,人气飙升。但我们在重视奥运对经济的助推作用的同时,更需理性看待、对待这种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中国经济蓝皮书》,首次将“奥运经济”概念纳入其中。奥运作为当今人类社会最大的竞技盛会和国际聚会,吸引着全球注意力,对于东道国投资和消费的拉动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奥运被公认为是加速主办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投资者往往也对奥运经济和奥运题材给予很高期望。
奥运经济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从以往举办城市的历史实践看,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给加泰罗尼亚地区带来了26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佐治亚州带来了51亿美元的总效益;2000年悉尼奥运会给新南威尔士州带来了63亿美元的直接收益。据权威机构分析,北京申奥成功后,从2002年起到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每年额外增加0.3个百分点。奥运对主办国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可见一斑。
在奥运筹备期间,奥运经济主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眼下,则主要通过消费需求带动经济增长;奥运会举办之后,还可以通过投资环境改善和衍生产业的发展继续推动经济增长。仅在赛事环节,据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估算,包括奥运营销、商业推广、赞助商活动、广告、门票收入、转播权收入等在内的总收入大约为20亿美元。可以预见,奥运之后,旅游、商业、交通、体育、科技信息、电信等行业必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市场,奥运衍生行业也将展现间接性经济效应。
奥运经济的确蕴藏着很大商机,但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主要还是取决于基本面。国家主席胡锦涛8月1日接受25家外国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筹办奥运会有力推动了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但由于北京的经济总量只占全国的很小部分,因此筹办奥运会对中国全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宜估计过高。这一论断被国际社会誉为理性解读奥运经济的清醒剂。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是规模还是复杂性,都是世界上所罕见的。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有自己的目标和规律,从年初的“两防”(防止经济过热,防止通货膨胀)政策到当前的“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奥运经济的助推作用为公众所乐见,但它本身却难以承担起过高的期待。
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标志性成果,有人解读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成人礼”。除了经济层面的助推作用之外,北京奥运会对中国更深远的意义,在于精神价值。一种更加开放、自信、从容、成熟的国民心态,其影响将远远超越经济层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