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银行以每股约2.42港元的行权价格增持60亿股建行H股是否存在“贱卖”引起了社会关注。中国建设银行新闻发言人席德炎6月14日对此作出回应表示,以现有高股价为依据的“贱卖论”是对市场运作的严重误解。
他还指出,建行上市后,实现了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共赢。(6月14日新华社)
按照6月12日的交易所最新报价来看,建行A股的每股价格为6.35元,建行H股的每股价格为6.7港元。与美国银行出手的每股2.42港元相比,美国银行的出价仅为市价的3折左右,建行“贱卖”论似乎相当成立。
但股市既有高峰也有低谷,以现实的市场高价对应交易时的行权定价,出售价确实低了,但因此得出“贱卖”的结论却有失偏颇。再说,本次低价增持在3年前已经确定。2005年,美国银行斥资25亿美元购入约174.82亿股建行股份和认购期权,并确定了行权价计算公式。本次增持正是通过行使认购期权进行。当时建行引资、上市的大环境是个什么状况?
三年前,面对加入WTO承诺日益迫近,中资银行急需改革体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以提高竞争力。当时整个金融体系存在严重的呆坏账问题,国际市场对中国国有银行普遍缺乏信心,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潜力和前景也自然被低估。正像有人说的那样,平心而论,在整个市场都唱空的大背景下,当时即使中方没有迷失自我,主观上想卖个高价,恐怕也难以找到买家。
其时,国有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谈判进行得颇为不易,很多国际大财团对国有银行的“路演”并不感冒,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也担心投资收益没保证,不愿当银行股改的发起人。再看当时大陆的A股市场,指数持续下跌,甚至到千点以下,而在海外上市的国企有的只卖出净资产价格,有的上市后跌破发行价。所以,如今看来,在当时一片唱空声中,美国银行买了个好价钱,不仅是捡了个大便宜,也是冒了风险的,不然为什么建行将橄榄枝抛向老牌劲旅花旗银行,花旗银行却“嫌贵”不接呢?
在引入战略投资者后,建行获得了中介和投资者的认可,对国际著名金融机构加盟带来的公司治理改善,技术支持等无形资产的收益进行了正面评价,在市场上产生积极效应。显然,美国银行的加入对增加中国国有银行的未来价值,提升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银行业的信心是有利的。今天建设银行的价格提升,理当包含着2005年引入战略投资者所得的好处。所以,如果只看见境外战略投资者因股价上升获利,看不到在国有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制上市的实践中,国有控股银行本身的发展壮大,包括国家股东、境外战略投资者等都得到好处,实现了共赢,并不客观。
建行的发展还在继续,国有控股银行与战略投资者未来的合作领域也有待拓展,所以,眼下就给此桩交易下结论是“贱卖”还是“好买卖”,都为时过早——无论如何,用2008年的市场表现衡量2005年制定的价格标准是过于苛刻了。
(责任编辑: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