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了小长假,端午迅速地“节日化”了。
端午从来都是一个节日,但当它不能影响生活的节奏时,它就不太可能有什么节日色彩。你在这一天照例匆匆上班,照旧早出晚归,还怎么能够好好去过这个节呢。
可端午开始真的变成节了,好像又有些令人不放心。
有的人很不满足于大家只是吃粽子、看龙舟,于是写出“端午节不只是龙舟粽子”的文章,要人们重视其文化内涵。这样的文章,当然也是常见。任何一个传统节日来临,总不免有人要这样那样指导一番不可以只是吃吃喝喝,而要注重内涵。
我很同意这样的看法,但又觉得老把内涵放在大家眼前晃来晃去,也不见得就“升华”了意义。我很少看到有人提醒一个上网的人,电脑不只是鼠标、屏幕和娱乐,内容还多得很;也很少听到有人提醒一个坐飞机的人,要了解空气动力学、材料科学、航空管理以及飞行的社会意义。所以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老要对过节的人进行内涵教育。
网络确实有很丰富的内容,网络的开辟也确实带来世界的巨大变化,网络的基础部分有各种通讯协议,有电子在计算机里面跑来跑去,还有0和1在里面算个不息。但是,大家只是以各自的方式使用网络而已,他只要想游戏就游戏,想听歌就听歌,想写字就写字,如此而已,他不必知道网络的来历、电脑的原理,以及虚拟生存对世界的革命意义。
我想,节日也差不多。节日确实有文化,有历史,而不只是吃吃喝喝。但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吃吃喝喝就是节日,也没什么不妥。一个人完全可以只知道龙舟和粽子,就过一个很好的端午。
传统既是历史,也是现实生活。对一个传统节日,你如果知道很多,那当然好;如果没有知道更多,而只是“表面”地过一过,也不必惭愧。完美主义者可能会说,你这样过节是不好的,因为你没有体味传统节日里面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和对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作用。那么我会劝你,这些事情自然有人去做,就像网络对世界产生怎样伟大的影响,自然有人去研究一样,你只要知道QQ就可以了;就像你只要好好地快乐地活着就可以了,并不是你必须要成为哲学家。
说实话,很多时候,我就是这样一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人。端午节,我知道传说中跟屈原和伍子胥有关系,我也没觉得因此就会比不知道的人把这个节日过得更实在。比如我的母亲,不识字,端午就比我过得认真,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比我过得执著,她坚定地认为端午就是应该包粽子、吃粽子、挂艾蒿、看龙舟,有这些她就有滋有味了,缺了什么,她会觉得没有味道。如果有一个他种文化的人来观察,我肯定他会觉得我母亲比我更能代表中国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就是说,是否知道屈原和伍子胥,并不是端午过得有没有意义的决定因素,也不是判断一种端午过法是否代表中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既然是这样,就没有必要把所有人都逼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轨道上来。
我的意思不是提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是反对总是想“提拔”人们的生活意义。很多传统节日,大家能够吃吃喝喝地过,就不错了,就可以了。传统节日气氛不够,你得先让这个节日真的成为节日,而且要知道随着吃吃喝喝的改进,气氛回复到以往也不太现实,你让大家知道节日里面的伟大意义,于是大家就为了自觉体现中国人的特别之处,去过出隆重气氛来,这不太可能,因为意义的解读是一个较为专业性的事情,而大家只是在生活,不是为了扮演“中国生活方式”这样的角色。
(作者系知名杂文家)
(责任编辑: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