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们议论,干部越小,架子越大。我有同感。我接触过在中央工作的领导同志,
也接触过基层干部,包括村委会主任,也发现了这个现象。我觉得,干部越小,架子越大是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而且自古以来就如此。
所以老百姓才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意思就是官越小越难打交道。
摆架子是一种心理需求,就是内心里渴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地位、财富、学问或美貌的承认,希望别人高看自己。当别人没有表现出诚恐诚惶的时候,他们就会表演,模仿戏台上的达官贵人,以便吸引人的注意。据现代心理学家说,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是人类五大需求之一,问题是凡事要有分寸,表演过分了,效果就适得其反,暴露出自己意识里面见不得人的东西。
那么,为什么小干部摆大架子?直接的原因是不自信。因为级别低,怕人家瞧不起,所以要端个架子,有时候还要发一下威,让人知道他的分量,比如县纪委的领导发现农民给自己照相就要罚人家的款一样。古人云:“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意思是说只有帝王才有权赐人以福,也只有帝王才有权惩罚别人。但在后来,只要手里有点权的,都可以作威作福,其余绪绵延至今。
小干部摆大架子还因为他们见的世面少,一旦做了领导,就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不知道如何显摆了。我还发现一个与此相关的现象,就是老革命一般比较谦虚,而小革命往往架子烘烘的让人讨厌。那些老革命,出生入死,见多识广,一般来说不大愿意摆架子,也没有必要摆架子。而有些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人,机缘巧合,被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如同古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政治暴发户,他们就容易犯晕,总觉得不摆一下架子,不耍一把威风,好像对不起这个位置似的。我曾接触过这类人,采取的对策是“敬鬼神而远之”,远远地观察他们,好像看猴戏一样。
摆架子还有地域的差别。北京这样的地方,摆架子就不怎么吃得开,年轻人不买他们的账,会说:“你以为你是谁啊?”因为北京大干部多,不新鲜。有个笑话说,在北京的公共汽车上,随便飞起一脚就会踹倒几个处级干部。不是北京的干部觉悟都那么高,而是没有这个氛围。有的人在北京的时候不显山不显水的,如果被派往地方,派往国外,负责一个机构,或者代表国家,一样是八面威风,一样是作威作福,整个儿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连模样都会变。
干部摆架子当然不仅仅是心理需求。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这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糟糕的部分,那就是官文化。我们没有经历过确立“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的启蒙阶段,所以在我们的文化里缺少一点平等意识,只有儒学,而儒学不讲平等,只讲仁政。儒学通过强调礼制来维护等级分化现实和等级观念。所谓仁政是要求那些身处高位的人,包括帝王要爱护百姓,就像父母爱护儿女,牧人爱护牛羊一样。历史上官员被称作父母官,治理一方被称作牧民。相应地,老百姓则自称子民、蚁民、草民。
儒学企图在维护等级社会的前提下用仁政来约束统治者的行动,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然而,仁仅仅是对掌权者的道德要求,而没有制度的约束,道德要求往往不能奏效。所以中国历史上能够按照孟老夫子的要求对百姓仁的好官、好皇帝并不居多数,而作威作福的却代不乏人。明摆着的,老百姓的命运掌握在他们手里,而不是他们的命运掌握在老百姓手里,他们没有施行仁政的紧迫感。中国历史上,凡是呼吁仁政最热闹的时候,往往是老百姓的日子最艰难的时候。中国社会于是发生周期性的大震荡,如同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一样。深层原因就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道德的二元分化,口头上一套,事实上是另一套。由于这种分化,平衡往往是短暂的,只是在一个朝代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今天,如果仅凭历史留下来的一些政治学记载就判断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那是上当了。可惜,现在许多所谓国学家还都在梦中,又是出书,又是上电视,在那里误导人民群众。
我们说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还因为干部摆架子还有市场。众多的人在架子烘烘的领导面前甘言卑辞,胁肩而立,创造了摆架子的良好环境。我曾经到地方上转悠过,我发现,如果一个领导太没有架子,举止言谈太平民化,会被人瞧不起,别人会觉得这个人不像个领导,甚至可能会怀疑这个人是否这个级别的干部,是不是骗子。所以说,仅仅指责干部摆架子是欠公允的,我们有必要检查一下自己:你在有架子的领导面前是何种表情?你自己做了领导后会是何种表现?
为了消灭摆架子的现象,必须解放思想,创新制度,将干部的命运放到老百姓的手中。在此之前,我建议大家行动起来,消除他们摆架子的氛围,拆除他们表演的舞台。具体办法是,或者像我一样,冷眼旁观,看猴戏一般;或者像年轻人一样,直截了当地问他们:你以为你是谁啊?
(责任编辑: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