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近日在英国—重庆统筹城乡合作季度例会上透露,重庆已与教育部就部市共建全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达成初步意向,提出依托重庆工商大学组建农民工学院的设想并启动前期工作。(《重庆晨报》5月1日)
不知道新建的农民工学院要培养什么人才?如果只从名称判断,这个学院似乎是培养农民工的,就像法学院培养政法人才,教育学院培养未来的教师一样,农民工学院当然是为未来培养农民工。
农民工是什么?相信在许多城市人眼里,农民工就是城市里干最脏、最累、最苦工作的乡下人;他们拿很少的钱,几十个人挤在一个工棚里或住在建设工地上;他们的孩子上学,只能就读于不符合办学条件的民工子弟学校,或者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他们过年时可享受“民工专列”之类的优惠车辆回到家乡。说白了,他们就是在城市讨点生活而最终要回家乡村的人,他们为城市服务却不能和城里人一样享受社会保障和福利,还常常干了活拿不到血汗钱,常常要用跳楼之类的办法讨薪。
现在,在制定将农民从土地上连根拔起,让他们融入城市的政策时,却要在他们成为市民前印上一个“农民工”的胎记。即使让他们享受高等教育,也要将身份标注清楚。可见这种制度性歧视,早就浸入一些当政者的意识,深入骨髓。很想知道,这个“农民工学院”将如何设置专业,总不会再设置一些“建筑工专业”、“保姆专业”、“收废品专业”吧?如果不是这类专业,又何必将他们固定到农民工学院呢?也许在一些人眼里,打上“农民工”三个字更能体现出善政的性质,就算有一点歧视性嫌疑也无伤大雅。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种善政其实和一些地方办的“农民工专场招聘会”、“农民工专项讨薪活动”、“农民工专列”等打着农民工标签的政策和措施一样,都是歧视和不作为在先的产物,似乎只要打上“农民工”三个字,就格外地显示出当地政府开风气之先,重视弱势群体的保护。
意在让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的培训机构,叫农民工学院实在不够恰当。建议最好改一改名称,例如“新市民学院”,不是更加温馨?何必将那个歧视性的名称再安在这些城市新市民身上,让人感觉到,这个学院仍要为城市培养未来的苦力一样,似乎这些农民学成毕业后,未来仍然是当农民工,所不同的是,他们将是一些有学问的农民工。
来源:信息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