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位为了尽到心中的责任而不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老人,似乎没有理由不“终于感动中国”。然而以我个人的感受,我宁可不要这份感动,宁可不要这样一位让我们震撼的新闻人物,而情愿中国大地上多一位至少能够按照世俗安享晚年的老人。
3月13日,白芳礼去世3年后,在46家网络媒体联合主办的首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在这个没有奖品、没有奖金、没有颁奖晚会的网上评选中,他终于“感动中国”。
白芳礼是一名退休三轮车工人。1986年开始,他以74岁高龄重操旧业,赚取微薄的报酬,捐给贫困学生。20年间他前后捐了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孩子。
刚看到这个报道,简直有些不敢相信。掐指一算,应该是80岁、90岁,他还在蹬三轮。请设想一下,凄风苦雨之中,炎炎烈日之下,一位老者究竟是在正常劳作,还是承受非人折磨?说他“终于感动中国”,我们的道德崇尚似乎得到了一种满足,可我们人性的心田里,是不是也该搁下一份于心不忍的沉重?
请看几段关于老人的故事。
白芳礼从头到脚穿的总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那都是他从路边或垃圾堆里捡来的。他每天的午饭总是两个馒头一碗白开水,有时往开水里倒一点酱油,那已是“美味”了。
一年365天,他没歇过一天。他曾在夏季烈日的炙烤下,从三轮车上昏倒过去;他曾在冬天大雪满地的路途中,摔到沟里;他曾因过度疲劳,蹬着车睡着了……由于年事过高,冬天里他常憋不住小便,棉裤总是湿漉漉的,他就垫上几块布照样蹬车跑。
为了在车站前拉活方便,他搭了个3平方米的小铁皮棚子住在里面,夏天,棚里的温度高达40摄氏度;冬天,放杯水可以冻成冰坨子。白芳礼就在这里面住了整整5年。
这样一位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老人,这样一位为了尽到心中的责任而不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老人,似乎没有理由不“终于感动中国”。然而以我个人的感受,我宁可不要这份感动,宁可不要这样一位让我们震撼的新闻人物,而情愿中国大地上多一位至少能够按照世俗安享晚年的老人。
乐于助人,怀揣一份理想(让贫困孩子读书报国),老人绝对没有错。但于社会,这有一个价值比较与判断的问题。当我们欣然接受老人的奉献时,其实忽略了社会应该怎样对待一位高龄老者才是正当的、文明的。这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是无私的奉献,一面是对平等生命权的践踏。如果我们心安理得接受一位老人近乎自虐地利他,其实就是容忍社会基本人伦理念的颠覆。
白芳礼所做的一切,也许只是一位朴素老人的率性而为。但作为一个文明社会,却不能对有损于文明的世象轻易地报以掌声。报道说,老人每月最高兴的的日子,就是将蹬车换来的钱,又蹬车送往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的日子。我就想,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校方领导,面对这位可以做我们祖父甚至曾祖父的老人,接受捐赠的手会不会颤抖?被誉为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们,是否想过应该以我们所谙熟的关于道德、责任、文明的正确理念,将一位没有知识文化的老人劝慰、导引到应有的生活轨道?
我们应该真诚地向已经离世的白芳礼深深地鞠上一躬,但我们的社会更应该不让这样的老人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