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北师大教授庞丽娟在贵州、安徽、甘肃、宁夏、四川等地调研时发现,小学教师的工资一般为600元-700元,初中教师平均工资为700元-800元。由于基本上只有国拨工资,被戏称为“裸体工资”,贫困地区教师实质上已成为当地新兴的弱势群体。
从3月5日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解读到,全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五年累计2.43万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26倍,在实现教育公平上迈出了重大步伐。(3月5日新华网)随着国家对教师工资拖欠问题的高度重视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推行,国拨工资已在较大程度上逐渐实现了按时、足额发放。同为国家教师,贫困边远地区的收入之所以仍然远低于其他地区,两者差距主要体现在津补贴方面。
不错,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县级财政多为“吃饭财政”,其中支出的最大头正是教师的工资。财政经费仅能维持基本运转,从理论上讲根本无法解决教师津补贴,但从实践层面看,又不尽然。一些贫困地区仍在攀比豪华的政务新区及楼堂馆所建议,动辄就是上亿元的巨额支出。官场上豪华公务用车、难以遏制的公款吃喝招待、巧列名目的游山玩水靡费,每一年都不是一个小数字。如果当地政府能压缩政务成本,节俭开支,精打细算,杜绝奢侈浪费,要保证教师应有津贴的发放似不成问题。我国地方财政实力差异较大是真,贫困地区地方性津补贴发放有难处也不假,其中更多人为的因素。比如,农村教师表达权、参与权等权利严重缺失。一贯被树立成“只知奉献,不事索取”,甘做红烛,乐于牺牲的形象,不习惯于在收入报酬上与政府讨价还价,只能被动的接受和忍受。更应看到,地方性政策落实的随意性,导致了对于农村教师权利的漠视。
结果只能是,“干教育不如种大白菜”。山东、重庆等省市都报道过当地贫困地区教师生活难以为继,依靠节假日下矿打工、做泥瓦匠、修理匠补贴家用的实例,甚至一些贫困地区出现了“从教致贫”,教师子女因惧怕贫苦而拒绝报考师范院校等现象。当地山村最穷、最破的房子即是中小学教师的家。可贵的是,即使在学校普遍严重缺编,工作任务和压力更为繁重,甚至“老、少、边、穷”地区和“一师一校”教学点的教师多为“全科教师”(要负责大多数甚至全部科目的教育教学)艰苦环境下,他们仍然继续坚守岗位,承载着无数贫困农村家庭走出‘无知——贫困’恶性循环圈、摆脱贫困的梦想,传承着教育文明的薪火,实在令公众敬重。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计划如期完成”。这正是对他们乐教奉献的最好肯定和褒奖,可现实的回报与待遇却窘迫得令人心酸。艰难的生存状态亟须得到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教育的公平是社会的最大公平,而教师正是教育公平的播种者和实践者,同为共和国的人民教师,需要享有公平的工资福利待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仍然指出,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其中强调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和落实教师工资、津补贴制度。今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将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地方财政也都要增加投入,显然是有针对性的。我们也寄希望于拿出具体的举措,但最基本的当是,建立公正的财政分配保障机制,要形成有利于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投入支持的政策导向。通过完善和落实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实现农村、城市教师待遇相当的平等权利。唯有从根本上扭转“从教致贫”的尴尬处境,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落后的地方去到困难的地方去,支持教育的发展事业,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