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贵现象早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几年来全国“两会”期间引起代表、委员强烈共鸣的话题。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全国纠风工作,更是将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列入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以整治。
未曾想,这样一个在广大老百姓乃至政府各级领导看来难以破解的问题,却被曾其毅副局长轻松化解——曾副局长“走遍全世界”,得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原本是“庸人自扰”的伪问题,相反,在中国看病其实“最不难”、“最不贵”;老百姓之所以觉得难、觉得贵,是因为要自己掏钱看病,偏又出不起钱,而出不起钱并不代表看病贵。
曾副局长举例说,在中国一流专家的挂号费只要7元,而香港要300元,加拿大要25加币;又说,到医院治感冒花一两百元,老百姓嫌高,但“喝一次茶要多少钱?”说明大家对生命、医疗技术不够尊重。曾副局长这么国内国外一比较,似乎在中国看病真的是便宜到家了。
在中国看病到底贵不贵?显然不能仅从国内与国外医疗价格与成本的简单对比来看。诚如曾副局长所言,在欧美发达国家,医疗体制是互济共助式的,政府大量补贴、雇主购买医疗保险,以及市民自身的保险意识强,使得老百姓大多能够坦然面对高额的医疗费用。而我国社会医疗保障机制尚未完备,更不完善,大多数基层百姓,尤其是农村群众,求医问药的费用只能靠自己承担。
如此一来,“看病贵”自然成为老百姓的共同感觉。“脱贫四五年,一病回从前”,“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这些顺口溜,就充分反映了基层百姓在医疗方面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和压力。
即便是对享受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的群众而言,“看病贵”依然是挥之不去的隐忧。近年来,市场原则在医疗机构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众多医院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置医德医风于不顾,将患者视为获取利润的对象,出现了滥用高档医疗设备、滥开名贵药品、胡乱收费等现象,造成百姓求医问诊成本虚高,不堪重负。
在“看病贵”现象依然困扰大众的时候,作为政府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曾副局长不去寻求破解良方,反而脑筋急转弯一般地抛出“掏不起钱不等于看病贵”的言论,甚至大言不惭地说在中国看病“最不难”、“最不贵”,实在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