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不期而遇的大雪,给春运造成了严重影响,到处是人,到处是儿望家乡焦虑的眼光,到处是母盼儿归期盼的目光。对此,一些评论直接呼吁:为国为已春节不回家;而据《法制
日报》1月30日报道,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也相继发出公告,劝导人们留下过年。
春节回家对于一个游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家,是一座灯塔,是一处港湾,也是加油站。在家里,能够忘却一年的烦恼,能够激起新年的憧憬。春节回家,既是对父母亲人的慰藉,更是自己放松加油的需要。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不是游子可能无法体会到那份焦虑、那份激动、那份期待。据《潇湘晨报》1月30日报道,湖南邵阳洞口的唐伟富为了能回家,竟在风雪中步行24小时跋涉80公里。由此可见人们回家的信心与决心。
一直以来,外国人乃至国人自己,对于富有中国特色的春运,都不太理解。如果说外国人不理解,那是因为对于中国文化的陌生;国人不理解,则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了。说“春节不回家”的人,大多是那些已与父母妻子团聚的人,他们自己就在家中体会着团圆之乐、天伦之乐,却又让别人不去追求这种快乐,这绝非厚道做法。
更大的问题在于,民工“春节不回家”,城市做好准备了吗?根据往年惯例,春节一天一天的逼近,副食品价格也一天天上涨,数量庞大的人“春节不回家”,加上今年的大雪,一定会急剧提高餐桌上的成本。如果此时才决定不回家过年,才忙着购置年货,仅仅吃饭支出就要大大上涨。试问,农民工们能承受吗?而且,春节离不开休闲、娱乐,很多城市其实已经习惯市民的自娱自乐,谁带农民工玩,让农民工到何处去玩?
对于春节来说,团圆是其永恒的话题,年末涌动的回家潮,是春节文化的一大组成部分。如果都不回家了,那么春节的年味,是不是会淡许多?还有一种担忧是,轻言“春节不回家”里隐含着一种不公平。那些回不了家的大多是一些什么人?那里占80%以上的都是普通劳动者,是社会上相对弱势的群体。如果这些人辛劳一年后,回不了家,这与公平社会的理念是不相符的。
别轻言“春节不回家”,无论是相关部门,还是全社会,都有责任有义务帮助旅客回家。在“不回家”和“回家”这道选择题前,“不回家”是下下策,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此时,我们千万不能松劲,更不能把“春节不回家”当作借口,而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其实,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提出了让旅客“能走、走好”,这是一种可贵的承诺。我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绝大多数人都能回家;我更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