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非洲与奥运》系列之二十四
南部非洲小国马拉维自1972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起,前后七次与会,并没获得什么引人瞩目的好成绩,2004年雅典奥运也不例外:两名田径选手分别获得小组赛第8和第15,两名游泳选手则是第69和第83,单就名次而言,可谓不值一提。
然而奥林匹克的精神是重在参与,4名选手虽未获佳绩,却依旧神态恬然,其中获得田径男子800米小组第8的康德瓦尼.齐维拉(Kondwani Chiwina)在跑下赛场后更是激动得双手高举,频频向队友和代表团官员致意,并接受同胞们真挚的祝贺。
他在10多名小组赛选手中仅列第8,成绩是1分49秒87,比后来获得冠军的俄罗斯选手尤里.博尔扎科夫斯基的1分44秒45慢了差不多5秒半,可说相当一般,为何从他本人到其它代表团成员都激动得仿佛打破世界纪录?
原来他的确打破了纪录,不是世界的,不是赛会的,而是他自己的:1分49秒87,是这位马拉维小伙子平生取得的最佳成绩,而且这一平凡成绩的获得背后,却有一番很不平凡的经历。
齐维拉1979年10月22日出生于马拉维的迪扎(Dedza),家境在这个穷国算的上小康,高中毕业后考进该国最高学府马拉维大学理工学院,成为一名工科本科生。但这位身高180厘米、体重68.9公斤,身材匀称的小伙子却对中长跑情有独钟,有事没事就爱绕着操场跑圈,虽然他如愿被选入校田径队,但这又有什么用呢?跑道是土质,每次比赛前,选手和裁判都要自己去一米一米划线,作为校队主力,他竟然连一双普通的钉鞋都没有。
2003年夏,他入选大学生代表队,参加了韩国大邱举办的第22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结果铩羽而归:1分54秒57的成绩、小组垫底的名次,让他几乎丧失了跑下去的信心。
就在归国不久,机遇终于向他绽出一丝笑意:一个名叫约翰.伍德科克(John Woodcock)的英国人出现在跑道边,专注地看着他的训练。
伍德科克是位专业田径教练,英国布拉德福德城田径发展干事,他受英国田协和George Bunner MBE组织委派,作为和马拉维田径协会交流,以及反艾滋病国际计划的一部分,来到这里进行为期两年的援教工作。这个名叫VSO体育的反艾滋计划由英国体育局出资8万英镑,目的是自2003至2006年,通过在青少年中组织各项体育运动,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准和社会参与能力,从而让它们不至于因为无知而感染艾滋。
伍德科克后来回忆道:“我抱着满腔热情来到马拉维,当地条件之恶劣,却仿佛兜头浇了我一桶冷水,不错,他们有篮球队,可是连训练用的篮球都不够,他们有田径队,可是整个球队的装备室里,居然找不到一双合格的钉鞋。”
不过他还是发现几个不错的苗子,齐维拉就是最出色的一个,虽然他以前训练不系统,年纪也稍稍大了些,但身体素质极佳,只要改善装备,科学、刻苦训练,成绩大幅度提高是完全现实的。
他走到齐维拉面前,望着小伙子脚上那双几乎看不见钉子的旧钉鞋,问“你想要一双新钉鞋做生日礼物么?”
齐维拉喜出望外,连连点头。伍德科克板起脸孔:钉鞋在你生日那天可以送给你,但你必须满足3个条件——800米跑进1分51秒,400米跑进50秒1,1500米跑进3分39秒,而且这三项必须全部在3小时内完成。当然,我会给你充分的指导。
这3个指标均大大超过齐维拉当时的个人最好成绩,但渴望机会和钉鞋的他答应了。生日那天,他失败了,但1个月后,他终于成功,伍德科克不食前言,回英国西约克郡公干时替他买回了梦寐以求的钉鞋。迟到的生日礼物还不止这些:11月,齐维拉接到通知,马拉维将派两名田径选手参加2004年雅典奥运,一名是年仅19、却已参加过一届奥运的女子5000米选手奇克瓦瓦(Catherine Chikwakwa),另一名就是他齐维拉。
喜出望外的齐维拉在伍德科克指导下刻苦训练了半年,2004年8月25日,摩拳擦掌的他在雅典跑出了那个1分49秒87,虽然在许多记者和观众眼里,这个成绩没什么了不起,但对齐维拉、对马拉维代表团都是意义非凡的:这位只穿着合格钉鞋跑了半年多的25岁小伙,在自己所参加的最重要比赛中,跑出了个人最佳成绩,这个成绩比他前一次参加大邱大学生运动会,提高了足足4秒半。
虽然由于学业沉重,奥运归来的齐维拉训练变得不正常,国力贫乏的马拉维也无法为他创造更多的比赛机会——大学生运动会的参赛机票是国际大学生体联扶贫赞助的,而奥运4年只有一次——,2005年,他最后一次在国际赛场亮相,参加土耳其伊兹密尔举办的第23届大学生运动会,结果只跑出1分53秒03,列小组第五被淘汰,此后他便淡出跑道,专心学业。
作为一名田径选手,齐维拉并不能算出色,但他同样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成功者:超越自我,便是胜利。(东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