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非洲与奥运》系列之十一
赞比亚在非洲不算小国,但奥运会的战绩却总是差强人意。名义上,1964年他们就开始参加奥运,但事实上直到1980年,他们才派了一支包括足球队和3名马拉松选手、4名拳击选手、就非洲标准不算小的代表团,大举参加了莫斯科奥运会,虽不能说全军尽没,却终究没夺得一枚奖牌。
也许是有些泄气,也许是赞比亚当时体制改革刚刚起步,需要解决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实在太多,到了4年后的洛杉矶奥运会,赞比亚只派了一个规模很小的代表团参加,其中运动员仅3位,清一色的拳手。
看见形单影只的赞比亚选手入场,不但各国代表团,就连赞比亚人自己,也没对自己代表队此番奥运之旅抱太大希望:赞比亚的“国球”、拥有非洲著名球星布瓦利亚兄弟的足球代表队已经惜败出局,几名名不见经传的拳手,又能有多大作为呢?
比赛一开始众人才大跌眼镜:这3位赞比亚选手表现出不凡的实力,没有一人在首轮被淘汰,54公斤级的祖鲁(Star Zulu)首轮轮空,次轮点数5:0轻松击败尼加拉瓜选手克鲁兹,第三轮遇上本届冠军、意大利名将斯泰卡(Maurizio Stecca)惜败出局;75公斤级的姆瓦巴(Moses Mwaba)一路杀到四分之一决赛,最后点数1:4负于阿尔及利亚的扎伍伊,未能获得近在咫尺的奖牌。
最让人惊讶的是参加48公斤级的小个子、“流星”凯西·姆维拉(Keith Mwila)。他首轮轮空,次轮轻松击败中华台北选手程报明(音译,Pao-Ming Chung ),四分之一决赛又力克亚洲冠军、日本选手黑岩秋山,半决赛遇上本届亚军、意大利名将托蒂斯科(Salvatore Todisco),苦战3回合,以点数惜败,最后,他和委内瑞拉选手玻利瓦尔(José Marcelino Bolívar)并列第三,获得赞比亚奥运史上第一枚奖牌。
当年的拳击评论员认为,姆维拉拥有轻量级拳手最关键的出众反应和爆发力,还有着非洲黑人业余选手所不多见的灵活步伐,正是凭借后者,他才得以连续击败以步伐见长的两位东亚选手。
尽管赞比亚人扼腕叹息“流星”未能再进一步,但公平地讲,他已经足够幸运:由于前苏联集团的集体抵制,业余拳击强国苏联、东欧各国和古巴都缺阵,让姆维拉避开了许多顶尖高手;非但如此,即使他避开头号种子托蒂斯科,那么他将对阵的是后来的冠军、东道主选手保罗·冈萨雷斯(Paul Gonzales),胜算恐怕更加渺茫。
人们期待着4年后赞比亚拳击军团再展神威,“流星”姆维拉更上一层楼。出人意料的是,4年后赞比亚只派出一名拳手出赛,而且不是姆维拉,此后4届奥运,赞比亚又有3次派拳手出赛,但都不见“流星”踪影,赞比亚拳手也再未能获得如1984年那样的佳绩。“流星”姆维拉,便真如流星般一闪而逝么?
打开赞比亚奥委会的网上资料库,您会惊奇地发现,凯西·姆维拉的资料几乎一片空白:出生年月不详、服役和退役时间不详、现状不详,唯一的痕迹,便是那枚宝贵的奥运铜牌。在一些非洲拳击迷的个人资料库里,可以找到零星的资料:他是赞比亚首都卢萨卡附近卢安施亚(LUANSHYA)人,1982年开始业余拳击运动,但在奥运前战绩平平。洛杉矶的瞬间辉煌后,他被拳击经纪人的如簧巧舌说动,投身职业拳坛,却因所托非人,加上训练不规范屡屡受伤。长达10年的职业拳击生涯,他竟只出赛可怜的一场:1991年3月19日,他在邻国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撒拉姆,迎战当时只有16岁的东道主选手维尔松(Fike Wilson),虽然在规定回合里双方点数战平,但裁判却以“消极防守”为由,判维尔松获胜,此后心灰意冷的“姆维拉”宣布退役,他的职业拳赛纪录也就永久停留在可怜的1战1负上。此后他投身政坛,1996年在家乡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选国民议会议员失败,此后的记载又是一片空白,“流星”仿佛真成了专为一届奥运横空出世的流星。
不过人们也无需为姆维拉感到太过遗憾:由于条件所限,非洲许多国家的奥运资料残缺不全,就以赞比亚而言,不仅和“流星”并肩作战的两位伙伴除了名字什么也没留下,他们的前辈、莫斯科奥运57公斤级选手卡奔达(Winfred Kabunda)一路打进四分之一决赛,以1:4点数负于当届冠军、东德选手芬克(Rudi Fink),被誉为“东非的惊奇”,可他的档案同样是一片空白。(东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