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凌晨4时,湛江大暴雨要引发大地震的谣言在受灾严重的乌石、北和、覃斗等镇村四处流传,引起当地群众恐慌。广东省气象局及时通过气象短信平台发布辟谣信息,迅速稳定了灾区民心。(《北京青年报》8月13日)
毋庸置疑,当时公众对大暴雨要引发大地震的传言,会感到莫名的恐惧,相让他们处之泰然,并非容易。
可以想象,在当时极度混乱环境下,一条廖廖数语的温馨短信提示,无疑是平息百姓情绪的定心丸——因为政府在最短的时间内,保障了公民在突发事件中的知情权,因此,公众在心理上未造成很大恐慌,这场有惊无险的公共危机也得到了及时化解。
由此,笔者想到了发生在海南和广东等地的“蕉癌”谣言。五个月前,发生在海南省“香蕉致癌”的谣言,人们还记忆犹新,难以忘却。紧接着,6月份,又一起“香蕉含类似SARS病毒”谣传,再次在“中国香蕉产业第一大县”广东龙塘镇重新上演,而两次谣言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让蕉农们欲哭无泪,望“蕉”兴叹。
纵观这两次“香蕉有毒”谣言的兴风作浪,笔者发现有一个共性,这就是政府在面对漫天乱飞的谣言,表现出异常的迟缓。譬如,3月初,发生海南省的“蕉癌”风波,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救市措施,但动作还是显得慢半拍,直到香蕉地头收购价格异常暴跌10多天后,才举行正式新闻发布会澄清谣言,这样的举措只是亡羊补牢;再说后来这次“SARS病毒”事件,也是患上类似的毛病,这则明显有悖常理的谣言,在连续传播十多天之久后,才见有关部门来“救火”——农业部权威人士开始辟谣,中央高层也做出批示,要求当地职能部门采取补救措施。
按常理,无论是发生在海南省的“香蕉致癌”风波,还是最近广东省的“香蕉有SARS病毒”之说,是经不得一驳的。只要政府思想上高度重视,又有未雨绸缪的应急预案,即使是面对手机短信这样的信息化传谣手段,也是不难澄清事实的。俗话讲,无风不起浪。谣言之所以能够盛行,并使很多人信以为真,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于政府信息披露的严重滞后,使得部分社会问题的真相带有神秘性质,而普通民众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进行解读。所以,令公众匪夷所思的是,这两则明显有悖常理的谣言,好像长了一双翅膀,在没有外力阻止的条件下,以至于以讹传讹,广为散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杀伤力。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广东省有关职能部门在这方面做得十分到位,因为在谣言发生的第一时间,通过短信这个平台的方式,及时把政府的权威声音传递给每一位市民和公众。现实告诉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公民的权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同时,今天人们可以利用的信息交流渠道非常广泛便捷,信息的传递速度、传递范围是过去不可比拟的。
事实证明,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中,面对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政府仍是最有掌控能力的权威。政府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发布正确信息,说明实际情况,对于制止不良传闻,以正视听,缓解大众的恐慌心理是非常有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