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湖南洞庭田鼠猖獗,人鼠大战胜负难分之际,湖南田鼠已被人捕捉后连夜运抵广东流入野味市场,番禺、肇庆、东莞、南海等地的鼠宴亦随之卷土重来。不久前,针对湖南鼠患,曾有广东网友建议:“将田鼠运至广州做野味,以吃灭除鼠患”,并号召大家“食鼠除害”。
对于这一颇具戏剧性的事件,有不少网友持肯定看法,认为“无论如何是件好事”,“可以一举多得”;而此间亦有专家表示:“鼠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矿物质,甚至比猪肉的营养价值还要高很多,长期食用对身体有好处。田鼠能煎、炒、蒸、炸、煮,口味鲜美……”
一面可以支援灭鼠行动,一面又满足了一些人的美食之欲,甚至还有活跃经济、繁荣消费之功(洞庭湖20亿只田鼠,若都能转化成美食,其经济价值无疑相当了得)。乍看,这确乎是一条有益无害的“多得”之举,但在笔者来看,所谓的“食鼠除害”,与其说是“多得”,不如说“多损”,其实是一条狭隘短视的危险思路。
比如,其中必然潜含着巨大的健康疫病风险。老鼠是众多致命疾病的宿主或主要媒介,目前已知的老鼠对人类传播的疾病就多达57种,这其中既有令人胆寒的鼠疫,也有包括其他许多人们熟知的危险疫病,如流行性出血热、伤寒等等。这正如广州食品安全部门指出的,“野生动物是自然疫源地中各种病原体的储藏库”,“卫生检疫部门难以进行有效监控”。
这种背景下,冀望于“食鼠”来“除害”,无异于饮鸩止渴,不仅是对自身身体健康的祸害,亦是公共食品和卫生安全的无穷祸害。2003年的“非典”可以说就是近在眼前的前车之鉴——才短短几年时间,岂能就“好了伤疤忘了疼”?!
此外,从自然生态的角度看,所谓“食鼠除害”,其实也是一个将错就错、错上加错的片面危险的做法。洞庭湖为什么会老鼠泛滥成灾,不正是由于人类不能控制自己贪婪的腹欲,大肆扑杀鼠类的天敌蛇和猫头鹰,进而导致生态失衡的恶果吗?既如此,那么我们吃绝了老鼠的天敌,再来吃老鼠本身,难道就能重建生态平衡?
很明显,大自然的生态和谐,绝不是人类可以吃出来的,恰恰相反,维护这种和谐根本之计只能是,节制我们自身那些无度的贪欲,少一些对大自然的过分干预、攫取,使其能在自然规律的作用下,自发地自我调节自我修复。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太湖的蓝藻,还是洞庭湖的老鼠,提醒警示我们的,其实都并不是浅表的对其进行捕杀围剿的紧迫和必要性,而是我们内在的对自然生态缺乏尊重敬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生活观念的亟待改变。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