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不是资金不是市场,而是招工,每年春节后都要经历一场招工大战,招不到工人的企业就只好停厂、倒闭。”(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一家鞋厂的老板林劝清感叹道。(7月7日《新华每日电讯》)
位于闽南侨乡的晋江市陈埭镇,是国内最大的运动鞋生产基地。
这种状况,凸现和透露给社会的到底是什么信号?是负面消息还是正面新闻?是员工出了问题还是企业患了毛病?我们对此应该是悲悯还是高兴?先看一下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黑人经济学家刘易斯的发现。
发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阿瑟·刘易斯在上世纪50年代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数据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大多数国家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二元经济蜕变的发展过程。其中,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为工业化提供低廉的劳动力,工资增长较慢,雇佣关系不利于劳动者,城乡收入差距持续保持,但从动态的经济发展逻辑来看,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短缺,增长方式最终会实现一个质的飞跃,从而真正进入现代化的经济增长阶段。因此,经济学家通常就把这一转折点叫成“刘易斯转折点”。
毋庸讳言,在改革开放初期及其以后较长时间内,企业高速发展、无限壮大和超常规扩张,除资本和市场的运作外,一个重要的支撑面,就是廉价的、取之不竭的甚至可以任意浪费挥霍的劳动力资源。除却食宿简陋、工作环境恶劣、相关保障缺失之外,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再加上无休无止的加班加点,工人每小时获得的报酬,甚至不抵一碗快餐面钱。这种“血汗工厂”对人力低成本的过度依赖,只能是短暂的,并不能维持多久。昨天的农民工,一旦向今天的产业工人进化,其权利意识、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就开始觉醒。最为直接的表现,他们用脚投票,不断的迁徙和流动,寻找他们以为的付出和回报等同价值的所在。对企业而言,依靠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得超额利润,此路红灯频仍。如果离开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激励,要想获得持续经济增长的社会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能力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很显然,达到了“刘易斯转折点”,那么也意味着以前依靠城乡差距所产生“中国制造”的廉价劳动力优势行将逝去。中国接下去的经济增长,也就随之进入一个高工资、高效率的崛起时代。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这才是和世界发展理念、意识、思想的接轨。当劳动力变得昂贵的时候,或者说资本不再稀缺的时候,这个城市、这个区域、这个国家才算真正地营造人民的富庶。人力资本的上扬,除了回归生命的本来价值之外,将迫使企业在生存和发展面前,无止境地追求科技含量加大和管理水平提高,从而实现不带污染的利润。工人在高工资的语境下,方可加大对提高自身素质的资金投入,迅速成长为合格产业工人,为企业在高层次平台的竞争提供可能。
“招不到工人关厂倒闭”带来的“刘易斯转折点”,无疑是一种积极的、良性的信号,一旦跨过这一“转折点”,我们将真正拥有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繁荣,让我们张开臂膀迎接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