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叫“不孝为先”,而最大的不孝则是“无后为大”,所以生小孩延续香火,是大件事。黄仁宇的名著《万历十五年》里面提到海瑞这个“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被迫退休回到海南原籍闲居,退隐于荒凉瘴疬之区,如果有个美好的家庭生活,也许还多少可以排遣内心的空虚和寂寞。
说完了海瑞,再说说比较近的历史。大家还记得那些第一次被人称为“蜜糖罐”里泡大的“小皇帝”吧。现在他们就是广州鼓励生育两胎的“80年代后”。据统计,在承受就业压力的过程中,我国的人口将逐渐老化。我国的老龄化水平在2020年将会是12%,但在2021年至2050年则会迅速增加到23%。对一个家庭而言,如果独生子女夫妇的下一代还是独生子女,那么三代同时就可能出现一对年轻人赡养12个老人的局面。此时,作为独生子女,就成为整个家庭所有的、唯一的寄托与希望。
我们不妨从社会学角度看看,现在执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呈现出来诸多弊端。原有的独生子女政策,对孩子的成长就不利,易于导致人性的扭曲。因为是独生,所以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做伴,他们只能成天围着父母转,其自然成长的天性受到压抑,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从人的情感层次讲,至少可分为亲情、友情和爱情,亲情方面包括父母之情、夫妻之情、叔叔婶婶、舅舅舅母、姨父姨母及堂兄妹、表兄妹等。理论上说,如果大家都“独生”了,“堂”、“表”的称谓就会成为“珍稀动物”了。这岂不是有悖于传统的伦理?
更为突出的是,目前独生子女家庭多数都处于“四二一”(夫妻两人各一对父母,再加上一个小孩,即为“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中。这种结构显然是不合理的,特别是面对“上学难、看病贵”的当前国情,一对独生子女夫妇的负荷必然会日益加重,而且如果继续“独生”下去,就会出现刚才所说的,一对年轻人要赡养12个老人。这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再次强调,独生子女组成的夫妻可以生两胎,这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政府构建社会保障体制的压力。不过,苦就苦在这一代的独生子女“生不逢时”:缴费上大学,就业双向选择,而且也有可能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出来工作后还得要勒紧裤带做个“房奴”,这些他们都“有幸”遇上了。换句话说,他们是前20年就业压力大,后30年则养老难。如果把养老的希望寄托于未来的两个孩子上,似乎有些渺茫。如果你鼓励他们多生一胎,他们会很无奈,他们多数并不是不想要小孩,而是怕养不起。
一位“80年代后”说,“我喜欢孤独,我喜欢避孕套,是因为我手上没钱。”我想这才是政府最应该关心的地方吧。如果哪一天公共财政的阳光,真正照耀到每一个独生子女,特别是弱势群体身上,让他们老有所乐,不用依靠子女养老,不再像晚年的海瑞那般孤苦,或许这样的生育政策,就不需要“鼓励”了。“表妹”成群,或许就不是什么梦想了。
|